相关问答
执行主体又称为强制执行的主体,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能够引起执行法律关系生产、变更和消灭的主体,包括执行法院和执行当事人。执行主体是在执行程序中...
执行主体又称为强制执行的主体,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能够引起执行法律关系生产、变更和消灭的主体,包括执行法院和执行当事人。执行主体是在执行程序中...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是组织而不是自然人。这一概念的外延很广,可以指机关、机构、单位、团体等。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行政执法主体,但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资格。虽然具体的行政执法行为是由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的,但他们是以组织的名义而不是以个人的名义实施的。因此,行政执法人员只是行政执法主体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行政执法主体本身。(2)建立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执法是行使行政权的行为。承担行政执法任务的组织不能随意成立,必须有法律依据。在中国,产生行政执法主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明确规定设立某个机关或组织承担某种行政执法任务,另一种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授权的方式直接赋予某个行业现有的机关或组织某种执法权。(3)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范围是组织行使权力的空间,也是其活动具有法律效力的空间。任何行政执法主体都必须有明确的具体职责范围。否则,执法活动的法律效力无法实现。我国行政执法体系科学严谨。各执法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又相互区别,自成一体。可以密切配合,但不能互相替代。任何行政执法都只能在法定范围内活动,任何程度的越权都会导致无效。在实践中,一些部门的职责范围是交叉的,但这种现象往往是机制转换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或者说是需要改革的现象。职责范围不明确,往往导致执法混乱,阻碍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交叉责任范围内,相关执法主体必须确定主次,明确责任,才能有效管理。(4)行政执法主体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做出具体的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上述四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任何组织作为行政执法主体都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委托执法的形式。应认为,委托执法只是一种职务活动,是行政执法主体自身的活动。委托执法权必须是委托机关的固有权力,其他机关的执法权不能委托,委托机关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委托机构。受委托组织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但代表委托机关行使。因为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做出具体的行政行为,也不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所以它不能行使行政执法主体的某些特定权利。委托机构执法权的行使受委托机关的限制。委托机关有权监督委托机构的执法活动,因为他们必须承担委托机关的执法责任。
行政违法主体是指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并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相对人。行政违法主体必须具有以下三项特征:一、行政违法主体必须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所谓“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是指行政相对人不遵守行政法律规范,不履行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义务,侵犯国家、社会公益或其他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危害行政法律规范所确立的管理秩序的行为。二、行政违法主体实施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必须是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所谓“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是指有关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对相应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三、行政违法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相对人。行政违法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三种类型: (一)公民必须要达到行政法规定的责任年龄并具有行政责任能力,才能对其行政违法行为承担行政处罚责任。 (二)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三)其他组织,是指依法成立,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行政权利和承担行政义务,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行政处罚法》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执行主体是有以下三类: 一、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具有行政处罚权必须由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权按授权的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并成为适格被告。但被授权的组织必须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受委托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业务的正式工作人员; (三)具备必要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条件。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78人已浏览
548人已浏览
734人已浏览
1,64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