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中的风险应对策略: 1、按月支付工资,不拖欠; 2、依法计算加班费,员工的正常日工资=基本工资÷21.75天,小时工资=基...
(一)事实劳动关系风险如何防范——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把好入口关。《劳动法》要求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应当在用工当...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即时解除及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⑤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看出解除劳动合同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的一项权利,在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纠纷中,用人单位必须有证据证明其行为符合上述规定。如要证明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为此,用人单位就要制定劳动纪律、规章制度,严格规定哪些行为构成违反规章制度,根据不同的行为制定不同的罚则。劳动者会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2、预告解除及法律风险 在符合预告解除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方可解除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预告解除劳动合同: 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 (三)项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这里不符合法定的通知形式(书面通知)、法定的通知期限(提前30日)、通知的送达等因素,都是法律风险发生的重要成因。 3、经济性裁员及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照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经济性裁员的严格条件和程序性规定。用人单位遇有需要经济性裁员的情况,违反法定程序是与其他两类解除劳动合同不同的法律风险发生原因之一。而且企业的经济性裁员往往带有一定规模性裁员,由此发生的法律风险具有集体诉讼的特点,这种因法律风险的关联性决定了该法律风险比前两种解除劳动合同发生的法律风险更为严重。 4、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及法律风险 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对用人单位作了如下限制,劳动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能力的; 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④女职工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具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从财务分析入手: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2、加强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审核与管理。 3、对每一个资金运作项目都应有科学的严谨的可行性评价。 4、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5、建立并实施融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
公司股东变更风险防范可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及时有效地督促公司履行变更的义务; 2、股权转让方如实告之义务及承担的责任写入合同; 3、谈判成果的预先约定,减少缔约过失责任的风险; 4、协议履行要有保证,保留中途解约权; 5、股权交割前的负债风险承担责任约定; 6、监督协议的履行,在发生违约时及时救济。 《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 投资人在受让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时,必须对拟出让股权的相关情况了解清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55人已浏览
16人已浏览
58人已浏览
3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