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吸收资金非法集资是诈骗。非法集资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
什么是非法集资诈骗罪?例如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即...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准确理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坚持该罪的行为主体的不特定性和危害金融秩序的具体性的统一。 2、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应理解为“非法所有”。此外,集资诈骗罪和非法集资的含义相近,大家注意区别。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募集资金;集资诈骗罪的目的是通过吸收公众存款来盈利,主观上不具备非法占有公众存款的目的。这是两种犯罪最本质的区别。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法不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方法;而集资诈骗罪不以行为人是否使用诈骗方法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之一。不同的侵犯对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侵犯了复杂的对象,不仅侵犯了国家的金融秩序,也侵犯了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集资诈骗罪侵犯了单一对象,即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在某些情况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人因经营不善造成损失,无法履行吸收公众存款的承诺,甚至给投资者和存款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是,这种损失与行为人的目的是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不同。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五十万元以下。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处以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前款的规定进行处罚。《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诈骗方式非法集资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或者没收财产。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分别是我国刑法中的两个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有哪些?想要判断这两种罪行的区别,可以从集资的目的用途、经济状况、造成的后果、以及归还的能力来判断。下文为大家详细的分析了四种区分方式,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犯罪的主观故意不同,集资诈骗罪是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意图永久非法占有社会不特定公众的资金,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人只是临时占用投资人的资金,行为人承诺而且也意图还本付息。1、从筹集资金的目的和用途看,如果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生产经营,并且实际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经营,则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个人挥霍,或者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或者用于单位或个人拆东墙补西墙,则定集资诈骗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2、从单位的经济能力和经营状况来看,如果单位有正常业务,经济能力较强,在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时具有偿还能力,则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单位本身就是皮包公司,或者已经资不抵债,没有正常稳定的业务,则定集资诈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3、从造成的后果来看,如果非法筹集的资金在案发前全部或者大部分没有归还,造成投资人重大经济损失,则定集资诈骗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非法筹集的资金在案发前全部或者大部分已经归还,则定集资诈骗罪的余地就非常小,一般应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4、从案发后的归还能力看,如果案发后行为人具有归还能力,并且积极筹集资金实际归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资金,则具有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如果案发后行为人没有归还能力,而且全部或者大部分资金没有实际归还,则具有定集资诈骗罪的可能性。这两者看似相似,然而其本质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对于处罚量刑也有很大区别。这两种罪名最明显的区别是犯罪者意图不同,集资诈骗罪是采用欺诈的手段想要非法的永久的占有他人财产,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者是想要暂时的挪用他人财产,并非永久不归还。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3人已浏览
290人已浏览
151人已浏览
22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