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第一,避免程序违法。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进一步严格了行政审批程序的司法审查标准。第七十四条第一项明确规定行政程序轻微违法,不影响原告权利,...
行政诉讼时效届满并不消灭实体权利。这就是说,诉讼时效届满,导致权利人的胜诉权消失,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强制保护。但是,权利人基于民事法律关系所享...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证人出庭作证前,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如实作证的义务和伪证的法律后果。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付的交通、住宿、用餐等必要费用和误工损失,由败诉方承担。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必然引起证人作证特别是出庭作证率下降,而证人作证率下降,必然使大量的案件流产,庭审书面化、形式化,最终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我国法律对证人的保护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1、依法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 2、打击报复证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百零八条规定,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行政诉讼时效是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做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时限,超发生这一时限,则当事人丧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通常诉讼时效和法定诉讼时效的限定。行诉法第46条限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诉讼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做法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议。法律另有限定的除外。由此可见,行诉法限定的通常诉讼时效为六个月。法定诉讼时效即法律有限定的诉讼时限从其限定。中国行政法律所限定的行政诉讼时限有5天、10天、15天、30天等分别时限的限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0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93人已浏览
15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