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间接故意犯罪的认定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表述的心理态度,放...
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间接故意的三种类型: 1、行为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间接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 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对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既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希望其不发生,而是任其自然,发生不发生都无所谓。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 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
间接故意犯罪的认定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表述的心理态度,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简单而言,就是在间接故意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在认定间接故意犯罪时,应当注意其不同于直接故意犯罪的以下特点: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这是间接故意犯罪与直接故意犯罪区别的关键。所谓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是指行为人对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既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希望其不发生,而是任其自然,发生不发生都无所谓。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 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如狩猎者为了击中猎物而放任可能击中他人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狩猎者没有击中猎物而击中了人,其便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如果击中的是猎物,而不是人,则不构成犯罪。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6人已浏览
130人已浏览
108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