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般在犯罪行为着手之前,那都称之为犯罪预备阶段,那么犯罪预备如何认定呢? (一)有犯罪预备行为 即有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常见的预备行为有5种: 1、准备工具; 2、练习犯罪的手段,比如说,为了扒窃,练习扒窃的技能; 3、进行犯罪前的调查,比如说,盗窃之前的踩点,杀人之前了解被害人的情况; 4、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比如说,要盗窃、抢劫的时候先把人家的狗给毒死; 5、勾引共犯,其中也包括为了实施某种犯罪而组织犯罪集团,这种组织、参加犯罪集团的行为也是犯罪的一个预备行为,比如说,为了盗窃和抢劫而勾结共犯或者组织犯罪集团就是盗窃、抢劫的预备行为。 (二)具有犯罪的目的 即是为了实施某一个犯罪,这个对决定预备行为的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能够“着手” 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碍行为人着手实行和完成犯罪的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犯罪预备如何认定”的全部内容,谢谢阅读。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犯罪预备行为表现为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制造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调查犯罪场所与被害人行踪、出发前往犯罪地点或者守侯被害人的到来、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场所、事先清楚实行犯罪的障碍、勾引他人参加犯罪等等。 犯罪预备阶段存在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两种停止形态。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导致犯罪行为未着手,是犯罪预备。主观放弃而未着手,是犯罪中止。 中止可以成立于犯罪的各个阶段,有些犯罪还可以发生在既遂之后。 犯罪预备四个条件: 1主观为了犯罪 2客观实施了预备 3未能着手犯罪 4被迫停止 另外这里算中止,中止包括预备阶段
犯罪预备的认定条件应当包括: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犯罪目的;客观上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最后由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预备终止。根据《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3人已浏览
629人已浏览
160人已浏览
8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