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如何辩解诈骗不成立

2024-09-15
1.主观动机并非诈骗 (1)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的确存在切实有效的还款行为,并且具备偿还债务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没有任何逃避责任、隐藏或转移财产等不良行为,那么我们就无法轻易地判定他们在主观上存在着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意图; (2)如果行为人与受害者之间存在着民事纠纷,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采取了暂时占用他人财物的不当方式,这种行为虽然欠妥当,甚至可能涉及到其他更为严重的法律问题,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断言行为人对这些财物怀揣着非法占有的目的; (3)在民事借贷纠纷、民事欺诈以及诈骗罪这三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中,罪与非罪的界定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主观方面并不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诈骗罪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犯罪故意和犯罪目的。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故意等同于犯罪目的。要想成立诈骗罪,除了要求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并且在主观上具有骗取对方财物的故意之外,还需要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该财物的明确目的。这就是目的犯构罪的特殊要求,也是符合此类犯罪本质特征的体现。 3.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无罪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被设定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具体来说,“证据确实、充分”应该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所有对于定罪量刑的事实都要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2)所有用于定案的证据都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相关法规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