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
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构成条件包括: 1、肇事者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2、主观上是逃避事故责任和法律调查; 3、客观...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以下八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1、知道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离开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涉嫌酒后驾车和无证驾驶。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查期间逃逸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不承认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过交通事故;8、经协商未能达成协议或者未经协商支付赔偿费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构成条件包括: 1、主观上是逃避事故责任和法律调查; 2、客观实施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告; 此外,肇事者还应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构成交通事故逃跑的条件:(1)事故者知道自己引起了交通事故,即行为者在逃跑时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引起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者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者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无法认定为交通事故后逃跑。(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的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事故者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但是因为害怕被受害者的亲戚朋友和其他观众殴打而逃跑的其他目的很少,这些人逃离现场后,很快就会通过报告领导人和通报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1人已浏览
193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13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