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事案件量刑的指导原则: 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
刑事案件量刑的指导原则: 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事案件量刑的指导原则: 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的。 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果的统一。 4.量刑要客观、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
关于刑事案件量刑时,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依次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和宣告刑。而这三大步又可分为几个小步骤,具体为: 第1步、确定相应的法定刑幅度。 第2步、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第3步、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刑(基准刑只能大于或等于量刑起点,不能小于量刑起点)。 第4步、用犯罪未遂、中止、防卫过当、避险过当、从犯、胁从犯、未成年犯、又聋又哑的人犯罪等体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责任大小的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得到一个量刑结果。(这属于第一个层面上的量刑情节,共12种量刑情节,如果没有这12中情节中的任何一种,就不用进行这一步骤)。 第5步、用自首、立功、积极赔偿等犯罪事实以外的量刑情节进行调节,得到拟宣告刑(这属于第二个层面上的量刑情节)。 第6步、根据拟宣告刑依法确定宣告刑 第一层面量刑情节共有12种,分别是:(事实情结) 未成年人犯罪、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又聋又哑的人犯罪、盲人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第二层面量刑情节主要有:(法定情节) 自首、量刑指导意见规定的坦白、当庭自愿认罪、退赃退赔、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累犯、前科劣迹、对弱势人员犯罪、在灾害和突发事件期间犯罪、被害人过错。 需特别注意,量刑时应综合全案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但不得突破《量刑指导意见》规定的确定宣告刑的原则。
量刑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首先要以事实为依据,即以客观存在的犯罪的一切实际情况为依据。(1)查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即查明行为人是否符合犯罪主体条件,做了什么,主观上是故意的或者过失的,危害了什么。(2)确定犯罪性质,即正确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犯罪性质不同,社会危害不同,法定刑也不同。只有确定性,才能正确量刑。(3)全面考察犯罪情节是指构成要件以外的各种主客观事实,如未遂、中止、自首、从犯、犯罪方法、后果、动机等。同性犯罪,由于情节不同,其整体社会危害程度也不同,因此刑罚处罚也应有所不同。比如被迫害杀人,图财害命,犯罪后逃跑自首。(二)其次,以法律为准绳,以刑法为准绳,依法量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所谓刑法规定,是指:①刑法总则关于刑罚方法、刑罚制度(如数罪并罚、缓刑等)的规定。)及其适用条件。②刑法分则关于适用于具体犯罪的刑法方法和量刑幅度的规定。具体罪名的量刑幅度不能随意突破,除法定减轻处罚外,只能在量刑幅度内选择适当的刑种或刑度。③刑法总则关于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规定,如未遂、中止、未成年、主犯从犯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22人已浏览
137人已浏览
97人已浏览
24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