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将地震、火山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规划,组织民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地震等有关部门,利用城市广场、体育场馆、绿...
城乡规划应当符合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已有的城乡规划不符合突发事件应对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市有关规定,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培训计划,对本单位职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组织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土地、建设交通、地震、民防、消防、绿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利用广场、绿地、操场、公园、体育场 (馆)、大型停车场等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相配套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储备必要的物资,提供必要的医疗条件,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统一的标志标识,并向社会公布。市和区、县民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维护和管理,保障其正常使用。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危机意识,尤其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危机意认。长期以来,我们的灾害意识淡溥,对突发事件是否发生,心存侥幸,使得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不够,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为此一要普及应对危机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加群众危机意识和自救知识;二要要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将应急管理能力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二要把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总体计划,提高干部应对危机的意识和管理水平。其次要做好预防工作,从源头上缩减突发事件的发生。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对于自然根源的突发事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保障型社会,减少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我们要做好社会矛盾的排查调解工作,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同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政策,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其三,要落实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要保证必要的物资筹备财政投入,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证;二要建立应急预案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反应能力;三要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对各分散指挥系统的信息业务进行整合和修理,打造应急管理的神经中枢。四是重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五要发挥志愿者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做好与他们的组织、协调、培训等工作。其四,在突发事件到来时,政府应有条不紊的组织应对,危机结束后,政府要做好灾后重建等后续工作,同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吸取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未雨筹谋,有备无患。应对突发事件,我们只有思想重视了,预防工作做好了,准备工作做扎实了,才能在危机中从容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673人已浏览
361人已浏览
561人已浏览
74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