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先去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拿到工伤认定书后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根据鉴定出的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如单位没有缴纳工伤...
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在三十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未申请的,工伤职工应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申请。申请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用人单位不给申报工伤怎么办,由于用人单位故意拖延申报工伤时间,导致职工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无法认定工伤。法院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规,判决用人单位赔偿职工应享受的工伤待遇。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两个不同的请求权,任何法律法规没有从实体上否定工伤职工的民事赔偿请求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解释为是一种程序性的规定,即当出现工伤事故时,受害职工应当先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按《工伤保险条例》无法获得赔偿时,才能按民事侵权进行处理。地方性法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中也规定:妥善处理未经工伤认定的工伤保险赔偿纠纷。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者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无法认定工伤的,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能够认定劳动者符合工伤构成要件的,应当判令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给予赔偿。综上,如果发生过了工伤认定期限的情形,可以向法院起诉。
用人单位不申请工伤鉴定处理方法:用人单位不申请工伤鉴定的,劳动者可以自行申请工伤鉴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一、鉴于法律没有强制手段要求单位必须垫付医疗费的,因此,只有你们自己先行垫付医疗费; 二、如果你父亲已经可以出院的,建议办理出院手续,否则,如果产生过度的医疗费,有可能你们自己承担;你父亲出院,并不影响你们的工伤索赔; 三、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生工伤事故,用人单位应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单位未按规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可以在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四、你父亲申请工伤认定须提交以下资料: 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五、如果你父亲是用人单位直接聘用的,则你父亲与用人单位之间属于劳动关系。由于你父亲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则申请工伤认定时,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证明劳动关系的资料。如果用人单位不予提供的,你父亲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以确认劳动关系的生效法律文书作为证明你父亲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六、如果你父亲不是用人单位直接聘用,而是由包工头雇佣的,用人单位又不认可与其有劳动关系,则建议你们不要申请劳动仲裁起诉劳动关系,因为,根据现在的司法实践,在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的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法院不会支持成立劳动关系;你父亲可以直接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七、工伤认定后,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你父亲指定鉴定机构做劳动能力(伤残等级)鉴定; 八、鉴定后,就可与用人单位协商处理工伤赔偿事宜,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索赔; 九、工伤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及护理费、停工留薪期间工资、交通食宿费、伤残工伤辅助器具费、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具体赔偿金额须根据伤残等级、本人工资及当地平均工资而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2人已浏览
128人已浏览
117人已浏览
16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