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常见的经营者包括:自然人、经济组织、各种法人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此前一审稿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条款,规定在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他人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实施不兼容等等,都属于不正当竞争。 一审分组审议时,上述关于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设计引发热议。韩晓武、杨震、杨卫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都提出,一审稿不足以涵盖所有的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例如网络搜索竞价排名,搜索某一个关键词时,弹出来的列表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序的,有些厂家通过付费的方式把自己的排名往上调,还有刷单刷屏虚构销量和声誉等等,都没有纳入到一审稿中。委员们建议,互联网技术及商业模式发展变化很快,很难将可能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列举穷尽,建议增加概括规定和兜底条款。 委员们的建议被二审稿采纳。今天,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作草案说明时表示,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部分属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对此应适用本法其他规定进行规制;一部分属于互联网领域特有的、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此可通过概括加列举的形式作出规制,并增加兜底条款。 据此,二审稿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条款,采用了“概括规定+列举+兜底条款”模式,首先作出概括性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其他方式,从事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接下来沿用了一审稿的列举方式,列举了三类行为,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他人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实施不兼容等;最后设置了“其他行为”这一兜底条款。
1、由监督检查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2、法律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贿赂他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从事不正当竞争,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法定情形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在经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有奖销售在一定情况下是允许的,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就是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那就要接受处罚。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即欺骗性有奖销售的行为。 根据1993年12月2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包括: 1、谎称有奖销售或者对所设奖项的种类,中奖概率,最高奖金额,总金额,奖品品种、数量、质量、提供方法等作虚假不实的表示; 2、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3、故意将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者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市场;故意将带有不同资金金额或者奖品标志的商品、奖券按不同时间投放市场; 4、其他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一些有奖销售的经营者不是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等方式参与竞争,而是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以高于商品本身价值的价格将质量较次的商品推销出去。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有关问题的答复中规定,所谓的“质次价高的商品”,是指经营者所销售的商品属于不合格商品,或者质量与价格明显不符的合格商品,即商品虽然合格,但其价格明显高于同类商品的通常市场价格,而同类商品的中等市场价格是指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者同期市场同类商品的中等价格。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 5000元是对抽奖式的有奖销售金额的限定,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经营者在设奖额上相互攀比,干扰其他经营者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也助长了一些消费者的投机心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违反上述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5人已浏览
51人已浏览
20人已浏览
3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