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退赃分为主动退赃与被动退赃,在量刑上的权重不同,根据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实施细则》规定,主动全部退赃、退赔的,...
赃款是多少损失,不能多退。多退是赔偿损失,而不是赃款。如果行为人将赃款和损失交给公安局,您有权要求全部退还。《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受...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针对法院会不会通知让退赃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刑事案件被告人属于成年人的,法院一般不会通知。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前一定时间内,向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以外的其他诉讼参与人送达的要求准时到庭的诉讼通知书。其中应写明案由、开庭的时间和地点,请其准时出席法庭进行何种诉讼活动等内容。开庭通知书至迟应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可见,没有必须通知家属的规定。
1、根据2013年12月23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2014年1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返还赃物和赔偿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返还赃物和赔偿的金额和主动性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下面,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应严格把握。
从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发现暗中送的或者家属代为收受财物而退还。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行为人为谋取某种利益,在对方不接受财物的情况下,采取暗中送物或将财物故意放在对方的办公室或家中即离去等方式,让对方接受财物,对方一旦发现财物及时退还。还有的因为对方拒受财物或怕对方不收财物,就以种种借口让其家属代收,对方发现后。即将财物退还。对上述情况,由于行为人缺乏受贿的故意,显然不能以犯罪论处,更谈不上“积极退赃”减轻处罚问题。 2、因悔罪或未把允诺的事办成而退还。有的行为人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因某种原因而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决定把财物退还给对方;有的人因未给对立办成允诺的事,而自动把收受的财物退还给对方。如何认定上述两种行为的性质,在司法实践中意见不一。一种意见认为,主张退还索取或非法收受的他人财物,致使受贿行为不复存在,谈不上定罪处罚的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虽然将索取或非法收受的财物退还了,但不能抹杀已构成受贿罪的事实,只是在处理上可以从宽而已。我们基本同意第二种观点。其一,这种退还,不能否定犯罪事实的客观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危害。即这种退还仍然是构成犯罪前提下的退还。其二,这种退还,只能说是一种悔罪表现。行为人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变为不愿占有他人财物,表明其主观恶性的减弱,并且减少了对方的经济损失。其三,这种退还,除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者外,对于受贿罪的构成没有影响,只对量刑具有一定意义。鉴于受贿人最终将索取或非法收受的财物主动退还,这属于“积极退赃”行为,由于其主观恶性的严重程度和情节恶劣程度以及社会危害性相应减轻,因而在处理时,一般应予从宽。 3、因对方索要而退还。这种情况大体有三种表现: (1)对方对索贿不满,要求退还。 (2)对方谋取利益的目的未达到,要求将贿赂款退还。 (3)对方因受到追查而要求退还。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82人已浏览
280人已浏览
291人已浏览
15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