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如果多次诈骗未经过处理,累计数额达到一定程度,构成犯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只要是实施了诈骗行为,不管是既遂、未遂,都构成诈骗。未遂是已构成犯罪的一种形态,是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2、《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属于。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在法律上承认的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的特征: 1、犯罪的行为人自己主观上放弃或者中止了继续犯罪的想法; 2、犯罪行为人不仅有中止犯罪的想法,同时中止了继续犯罪的行为; 3、中止犯罪必须是发生在行为人犯罪的过程中,而不是犯罪之外的其他过程中; 4、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有效停止了犯罪的行为,同时避免了一些更严重的结果。 【案例】 李某与王某系夫妻,两人经常为李某的外遇行为争吵,且王某不肯与李某离婚。一日李某为达到与王某离婚的目的,预谋害王某,便拿出自造的手枪向王某射击,由于王某躲闪的及时,第一枪未射中。这个时候李某完全有条件向王某继续开枪,但是念自己和王某已是多年夫妻,便自动放弃了枪杀王某的行为。 【解析】 李某的行为应属于犯罪中止,因为李某第一次射击行为没有达到犯罪目的,并且李某完全可以有条件进行第二次射击,从而达到杀害王某的犯罪目的,但是李某却自动中止了该行为。其自动放弃行为也有效的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综合而看,李某的行为应属于犯罪中止,且未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所以对李某应当免除对其的刑事处罚。
所谓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诈骗公私财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考虑社会保障状况,在2000-4000元、3000-50000元的范围内,确定本地区实施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骗,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制度,诈骗罪属于刑法规定的侵犯财产犯罪。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产,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7人已浏览
325人已浏览
199人已浏览
34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