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哪些行为属于保险欺诈行为: 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如某人投保家庭财产险后,被盗微波炉一台,价值2000元,在保险公司理赔...
合同欺诈行为的构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构成合同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 (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欺诈者有欺诈意图。欺诈的意图是指知道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希望或放纵结果。二、欺诈者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是指欺诈者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三、被欺诈者因欺诈而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等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一般必须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有因果关系。四、被欺诈者因错误而表示意思。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不是因为欺诈,也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者的意思与欺诈有因果关系。
合同欺诈行为是违法的。如果涉嫌构成合同诈骗罪,还会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受到刑事处罚。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劳动用工中欺诈的界限: (1)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一方具有欺诈的故意; (2)实施了欺诈行为,而欺诈行为又可以分为作为的欺诈行为即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和不作为的欺诈行为即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3)相对方因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4)相对方的错误意思表示和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实践中也经常发生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一方为订立劳动合同故意夸大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最典型的莫过于提供虚假身份证明或者学历、工作经历证明。为防止因虚假信息造成损害,一些用人单位以订立承诺书的形式规避风险,让劳动者在入职之前签订承诺书,规定如劳动者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如其提供虚假信息则构成欺诈,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诚然,承诺书是一种有效防范虚假信息、防止欺诈的手段,但如果不注意欺诈认定的界限,承诺书有可能会成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导火索。 风险提示:实践中,经常出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一方均存在欺诈,对因欺诈订立的劳动合同,分别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五项、第三十九条第五项赋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就权利的性质而言,三十八条和三十九条的规定均为赋权性条款,即法律虽然规定了单方解除权,但是否行使由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因此,在双方均存在欺诈的情况下,先行使解除权的一方因解除权的行使导致双方之间劳动关系的消灭,也同时导致相对方解除权失去了行使的基础。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5人已浏览
154人已浏览
148人已浏览
19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