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申请劳动仲裁的流程: 确定自己的案件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后,就开始准备申请仲裁的材料,一般需准备以下材料: 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各类合同纠纷。包括买卖、赠与、借款、租赁、委托、行纪、加工承揽、技术、建筑、房地产、产品质量、运输、仓储保管、金融、证券、保险、期货、投资、著作权、专利、商标、涉外经济贸易、海事海商等各类合同纠纷。 2、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非合同的财产权益纠纷主要指侵权纠纷,包括消费者权益侵权纠纷、海事侵权纠纷和其他涉及财产权益的侵权纠纷等。 另外,我国法律也明示规定了不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所确定的制度提交仲裁的纠纷内容: 1、有关公民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具体指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3、有关特殊领域的经济纠纷,国家目前安排了特殊的争议解决机制,具体指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
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其中有的属于既定权利的争议,即因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既定内容而发生的争议;有的属于要求新的权利而出现的争议,是因制定或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你们受理案件时根据注册地或者是企业的住所地都可以。不愿管得话,依据注册地移送;愿管得话,依据企业的住所地处理。管辖原则:地域管辖又称地区管辖,以行政区域作为确定劳动仲裁管辖范围的标准。地域管辖又分为三种: 1、一般地域管辖。指按照发生劳动争议的行政区域确定案件的管辖,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2、特殊地域管辖。指法律法规特别规定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由某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如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3、专属管辖。指法律法规规定某类劳动争议只能由特定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如在中国境内履行于国(境)外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只能由合同履行地仲裁委员会管辖;又如,一些地方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由设区的市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级别管辖指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的分工和权限。一般分为:区(县)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本区内普通劳动争议;市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外商投资企业或本市重大劳动争议。移送管辖指劳动仲裁委员会件受理的自己无管辖权的或不便于管辖的劳动争议案件,移送有权或便于审理此案的劳动委员会。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规定,区(县)级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将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报送上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处理。指定管辖指两个劳动仲裁委员会对案件的管辖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报送共同的上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由上级部门指定管辖。涉外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诉讼,如果合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签订或者履行,可以由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据此,中国公民与国(境)外企业签订的劳动(工作)合同,如果劳动(工作)合同的履行地在中国领域内,因履行劳动(工作)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第四款规定精神,由劳动(工作)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就其争议类型来看,养老保险争议可分为两类: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发生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以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虽依法缴纳了养老保险费,但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及其亲属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而发生的劳动者及其亲属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争议。 养老保险争议的分类及现行处理途径如下: 1. 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发生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这一类型的争议可以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也可以按照《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或《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处理。 2.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虽依法缴纳了养老保险费,但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及其亲属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而发生的劳动者及其亲属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争议。这一类型的争议属于行政争议,适用《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或《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本文将重点讨论第一类争议类型,即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发生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 关于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争议纳入劳动仲裁受案范围的经济分析及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不合理的经济成本:把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争议列入劳动仲裁受案范围,增加了劳动者的权利救济成本。劳动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性质的行为,强调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实体公正。因此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提请劳动仲裁时,必须依一系列程序规则行事。在此过程中,劳动者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作为自己的维权成本。此外,劳动法律法规数量庞大复杂,多数劳动者缺乏法律知识,因此不惜救助于律师,这无疑又加大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 2. 减少了用人单位的违规成本:按《劳动法》第100条、《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及《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时,有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除了可以责令用人单位补缴养老保险费外,还有权对用人单位收取滞纳金及实施行政处罚等。但是劳动仲裁委并无这方面的职权,不能在仲裁裁决中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滞纳金或对之进行行政处罚,结果使用人单位本应承担的这部分违规成本没有承担。此外,劳动仲裁实行不告不理,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或因为其他各种原因(如担心遭用人单位的打击报复),劳动者不能或不愿提请劳动仲裁,这样一来用人单位的违规成本也得以逃脱。即便有的劳动者提请了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委也只能对提出申诉的劳动者作出处理,而对于用人单位中未缴纳养老保险费且未提请仲裁的劳动者不能主动处理,用人单位的违规成本也因而降低。 3. 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与劳动仲裁互相推诿、扯皮所产生的成本:实践中,推诿现象产生的原因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值得注意。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养老保险参保手续是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的,当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面对劳动者的权利救济诉请时,常常认为需要劳动者向劳动仲裁委提请仲裁,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这在事实劳动关系中尤其突出。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担心因此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有关。这显然又增加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因为劳动者此时必须先向劳动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若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还可以起诉到一审法院,二审法院。这也是为劳动者及学者所广为诟病的劳动仲裁程序多、维权难之所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执法成本由此也转嫁到了弱势群体的劳动者身上。 因此,把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争议纳入劳动仲裁受案范围带给劳动者、国家的经济成本太高,且不能有效阻止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以最低依赖成本达到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那么,对此类争议处理的更有效路径依赖在哪里呢?据笔者所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极为发达的德国,其劳动法院并不肥理社会保险争议,而将社会保险争议交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认为,我国法律法规应该将调整的重点放在劳动保障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上,即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专属管辖用人单位未依法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劳动争议,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主动监察,以降低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4人已浏览
160人已浏览
24人已浏览
2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