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二者之间的界限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对行为人主观目的认识不一 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以签订、履行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一、合同诈骗罪与一般合同纠纷的界限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两者都产生于民事交往过程中,并且都以合同形式出现;第二,在履行合...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二者之间的界限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对行为人主观目的认识不一 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以签订、履行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合同纠纷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是从订立、履行合同中牟取利益用于经营活动。因此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区别的关键所在。 2.对行为人有无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认识不一 履行合同能力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的资金、货源等履行合同的条件或称物质基础。这是判断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 3.对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认识不一 实际履行原则是合同法规定的重要原则之一,当事人是否为履行合同作出了积极努力,往往是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备合同诈骗犯罪故意的依据之一。 4.对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认识不一 合同纠纷当事人因客观上原因诸如经营决策失误,不可抗力事由或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而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具有诈骗财物的故意,是主观方面原因导致不履行合同的。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犯本罪的个人是一般主体,犯本罪的单位是任何单位。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是否无对价占有他人财物是区分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的关键。在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根本区分在于:合同诈骗罪是利用签订、履行合同而无对价占有他人财物;而民事欺诈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诈方法,谋取非法利益。当然还要区分合同诈骗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高,并且危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8人已浏览
118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1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