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成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要构成故意伤害罪需满足几个要件,这也是故意伤害的特征。...
故意认定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中,各个共同犯罪人对实施触犯该罪的行为都是出于故意; 2、共同犯罪分子之间存在意义联系,意识到共同行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犯罪故意的一般证明标准审查起诉必须确定侦查机关(或侦查部门)转移审查的证据,足以认定被起诉人实施被起诉的犯罪主观故意,必须从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进行审查确定。从认识因素来看,审查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合乎逻辑地引导被告人意识到自己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对行为的危害结果主观地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判断:1、现有证据(如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能够直接证明被追诉人对实施的行为危害性认识上是清楚的。2、有证据证明被起诉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神志清醒,没有证据表明被起诉人有精神障碍。3、有证据证明不存在任何外界因素阻碍被追诉人对危害行为性质的判断。4、有证据表明被追诉人在某一领域接受过专门教育,或者根据被追诉人对某领域的熟知程度,或者根据被追诉人的工作性质,可推断被追诉人能够分辨实施的危害行为的性质,并能判断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当然,对被追诉人主观认识因素的判断,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被追诉人的状况,决定具备上述一项或者几项,方能判别被追诉人是否能够认识到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 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刑法》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结果发不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我国刑法没有直接使用“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概念,但在对故意犯罪的规定中,对这两种心理差别是作出规定的。
故意杀人罪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本案中当事人描述的情节,被告人有可能考虑犯罪中止的量刑情节,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26人已浏览
219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1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