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挪用资金罪司法解释: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给他人的,数额较大,三个月以上未偿还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挪用资金罪的量刑数额,按挪用公款罪的两倍执行。 2、即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入罪标准是6万元,数额巨大是600万元;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入罪标准是10万元,数额巨大是1000万元。 3、上述司法解释全文,请下载附件查看。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挪用资金罪的量刑数额,按挪用公款罪的两倍执行。 2、即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入罪标准是6万元,数额巨大是600万元;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入罪标准是10万元,数额巨大是1000万元。 3、上述司法解释全文,请下载附件查看。
《刑法》基本规定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三个月以上未偿还的,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经济犯罪案件审理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文件法2003年11月13日)〕167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4。挪用公款罪(一)单位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的,由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或者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利益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的,不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上述行为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定罪处罚。(二)挪用公款给其他单位使用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解释规定,以个人名义向其他单位使用公款、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向其他单位使用公款,谋取个人利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在司法实践中,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不仅要看形式,还要从本质上把握是否属于以个人名义。行为人逃避财务监督,或者与使用人约定以个人名义进行,或者以个人名义借款还款的,应当认定公款为以个人名义。个人决定不仅包括行为人在职权范围内的决定,还包括超出职权范围的决定。谋取个人利益不仅包括行为人与使用人事先约定谋取个人利益的实际未获得的情况,还包括虽未事先约定但实际已获得个人利益的情况。个人利益不仅包括不正当利益,还包括正当利益;既包括财产利益,也包括非财产利益,但这种非财产利益应该是具体的实际利益,如升学、就业等。(三)国有单位领导向具有法人资格的下属单位借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认定国有单位领导利用职务便利指令具有法人资格的下属于挪用公款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四)挪用有价证券和金融凭证用于质押行为性质的认定。挪用金融凭证和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与挪用公款为他人提供担保没有实质性区别。符合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挪用公款金额以实际或者可能承担的风险金额确定。(五)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性质的,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的,应当根据欠款的原因,分别认定挪用公款的情形。归还个人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活动产生的欠款,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活动。(六)挪用公款用于注册公司和企业行为性质的,申报注册资本是为生产经营活动做准备,属于成立公司和企业营利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挪用公款归个人用于公司和企业注册资本验资证明的,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七)挪用公款后未投入实际使用的行为性质的,挪用公款后未投资人实际使用的,只要同时具备数额较大和三个月以上未偿还的构成要件,就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罪,但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八)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观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罪的主观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行为人携带挪用公款潜逃的,以贪污罪定罪处罚挪用公款。.行为人挪用公款后,采取虚假发票平账、销毁相关账目等手段,使挪用的公款难以在单位财务账目中反映,未归还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行为人截取单位收入不入账,非法占有,占有的公款难以在单位财务账户上反映,且未归还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挪用的公款,拒不归还,隐瞒挪用的公款去向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50人已浏览
98人已浏览
6,622人已浏览
22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