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可以,根据《合同法》来看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 关于合同解除,一般认为依我国《合同法》第...
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解除合同,但是应当具备解除合同的条件,否则无法解除或要承担违约责任。有因不可抗力等情形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解除合同可到法院进行起诉,但要符合解除合同的条件,比如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等,否则无法解除或要承担违约责任。合同解除条件成就后,不向对方发出通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合同,属于公力救济,无需事先通知对方。
在日常合同履行中,合同通常可以通过协议解除或法定解除。虽然守约方通常有协议或法定解除权,但违约方可以起诉解除合同吗?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行为人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解除权的来源是法定的或者约定的。 综合《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第五百六十六条款解除权人一般可确定为守约方或享有任意解除权的合同一方,即违约方能不能解除合同在民法典时代仍旧存在法律规定之上的空白。 但如果形成合同僵局,继续履行会导致过度的费用承担,即在不能履行的前提下,违约方也会因进一步履行而遭受损失,法院继续放任这种僵局显然是不合理的。 对此,《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四十八条规定违约方起诉解除,即违约方不享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但在一些长期合同中,如房屋租赁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形成合同僵局,不允许违约方通过起诉解除合同,有时对双方都不利。在此前提下,符合下列条件,违约方起诉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1)违约方不存在恶意违约; (2)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明显不公平; (3)守约方拒绝解除合同,违反诚信原则。 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合同的,违约方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不得因解除合同而减少或者免除。
不能,员工因为劳动合同和单位出现纠纷,应该是需要劳动仲裁先置的原则。应该先进行劳动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司法实务中,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是以是否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过为前提的,即通行的所谓“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法释(2001)14号《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在规定劳动争议案件范围的同时,也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应以劳动仲裁为前置程序。即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才予以受理。从而形成了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法定化。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27人已浏览
169人已浏览
1,270人已浏览
12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