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2款):“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第2款):“以造谣、诽谤或...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有: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2.结果在定罪时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是界定故意、过失两个不同性质犯罪的重要法律依据,在伤害致人伤、残、死类型的案件中,更是辨别、认定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的重要法律条款。然而,目前在一些地区,法院、法官审理此类案件时,往往先入为主,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定为“故意”,从不考虑“过失”。这种状况,其实是置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于不顾,仅凭判案者的主观意念、利益取向或操作习惯裁判。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形同虚设,在他们脑子中没有概念。比如,只要是受害者受伤或死亡,法官径直适用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将它作为定罪名、处刑罚的依据。这样做,违背了罪刑法定(定罪名、量刑期均应依据法律决定)的原则。有的法院判决书中,阐明定罪理由时说,虽然被告人确实没有预见到致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但是他的行为是在其意志支配下实施的,所以是故意犯罪行为,符合故意伤害(致死)罪的构成要件。——“虽然但是”型的裁判文书,先辨析了过失的特征,后又定给故意罪名,既不符合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精神,在推理逻辑上也是自相矛盾的。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 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 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B.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 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 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C.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是依照法律中的具体罪名来处罚,例如过失致人死亡的,则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过失犯罪,只有法律有规定的才予以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9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158人已浏览
23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