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限制刑事责任人涉嫌犯罪的,是相对承担刑事责任的。限制刑事责任人是指刑法规定的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涉嫌犯罪,就是相对负刑事责任。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刑法中规定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主体。 刑法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四种情况: 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包括14周岁以下的,14以下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也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 3、盲人 4、又聋又哑的人
不负刑事责任是一个刑法概念,意思是不需要承担行为的刑事法律后果,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两类人,一类是行为人的本身行为就不构成犯罪,这当然不负刑事责任。二类是行为人的行为本身是可以构成犯罪的,但是由于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免责的人,例如未满14岁的人犯罪行为,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期间的犯罪行为,正当防卫没有超出必要限度的行为,紧急避险行为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对他人的人身生命财产造成侵害并达到应该给予刑罚处罚的程度,但由于其行为的特殊性,法律规定对这些行为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对他们来说就是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从侠义上讲,就指后一类人
通过上述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存在缺陷的分析,为了消除刑法学界对此问题的分歧,笔者针对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予以重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犯罪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重构的特点:第一,明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是犯罪行为,能够解决不论是抢劫财物还是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以抢劫的对象定罪名。如抢劫一般财物,定抢劫罪;抢劫枪支,定抢劫枪支罪。第二,把与贩卖毒品危害相当的、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行为列入该条款。这种重构解决了刑法学界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对司法实践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37人已浏览
279人已浏览
1,036人已浏览
46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