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大多采用双罚制,也就是说对单位处以罚金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自由刑或罚金,没收财产。但我国刑...
目前,刑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相关员工。《刑法》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处以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因此,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大多采用两种罚款制度,即对单位处以罚金,对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自由刑或罚金,没收财产。对单位处以罚款的,采用无限罚款,即具体罚款金额没有明确规定。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主要是自由刑,当然,也有适用的罚款和没收财产。在适用自由刑时,大多数刑罚与个人犯罪相同,其中一些刑罚低于个人犯罪。实施两种罚款制度是对单位犯罪行为的综合综合综合处罚,可以反映对单位犯罪的全面否定。法律规定只实行单一罚款制度的,不利于遏制单位犯罪。在我国刑法规定中,只有少量规定直接对单位犯罪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这是因为不适用单位犯罪的。因此,只要单位犯罪主管人员的形式不能直接实施,就没有必要反映在个人的情况下。
1、在单位犯罪、个人起次要或帮助作用的情况下,定罪量刑应适用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例如上述单位走私犯罪案件,对于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应一起适用单位犯罪的法定刑,以保持主犯和从犯的相互协调。如果以被告人王不是犯罪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为由,排斥适用单位走私犯罪的法定刑,理由不充分。当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共同实施真实身份犯罪时,无疑会对无身份者以真实身份犯罪定罪处刑。同理,犯罪单位外共犯人王适用单位犯罪的法定刑,在实践中不会造成量刑失衡。在起刑点数额的适用方面,如果单位的主要行为因未达到犯罪起刑点标准而不构成犯罪,那么起次要或帮助作用的个人行为也应视为不构成犯罪。因为,根据刑法上的当然解释原则,当重度危害行为(即共犯中的主要实施行为)不构成犯罪时,同类轻度危害行为(即共犯中的次要实施行为或帮助行为)也应当当当然解释为不构成犯罪。2、在个人为主犯罪、单位提供帮助或便利条件的场合,如个人实施走私普通货物犯罪,单位只借出部分犯罪资金或账户,此时,在共同犯罪中,个人为主犯,单位为从犯。由于犯罪单位不能适用个人犯罪对应的人身自由刑或者生命刑,适用单位犯罪的法定刑一般不会加重犯罪单位责任人的刑罚,因此犯罪单位和个人应当适用相应的法定刑。如果个人犯罪尚未达到相关单位犯罪起刑点数额(如个人走私价值24万元的普通货物),只能追究个人犯罪责任,提供帮助或便利条件的单位行为不能视为犯罪。同理,单位走私24万元普通货物不构成犯罪,帮助走私24万元普通货物作为轻度危害行为当然不构成犯罪。3、在单位和个人共同犯罪、主次地位难以区分的场合,如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共同走私普通货物犯罪、按比例分割等,此时作为共犯的个人不能适用单位犯罪的法定刑,作为共犯的单位不能适用自然人犯罪的刑罚,只能适用相应的法定刑。由于部分犯罪单位与自然人对应的法定刑差异较大(如上述走私普通货物罪中单位与个人对应的法定最高刑),有必要适当关注犯罪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与共犯个人在量刑上的平衡。在犯罪起刑点数额的适用上,共同实施的危害行为只达到个人犯罪起刑点数额的,只能依法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但从处罚平衡的角度来看,被告人应当适当从宽处罚;对于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单位,因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建议有关主管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如果认定构成单位犯罪,则此时一般是采取的双罚制,当然也有存在单罚制的情况,只不过情况不太多。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0人已浏览
293人已浏览
171人已浏览
19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