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继承过户流程一、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要到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注销户籍,办理死亡证明;二、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要到区或市公证处(原外销商品房...
如果不是通过继承来实现产权变更,是采取赠与方式还是买卖方式来实现产权变更更有利,须根据当地的税赋和应发生费用来决定。直系亲属与非直系亲属间赠...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房产证满五年的,买卖过户划算。具体如下:过户的话办赠予费用约为报税价(即你们商定的房产转让价)的6%(公证费3%,过户税费3%)。但赠予过户后,如果你们以后要转让房产,单一项个人所得税就要交报税价的20%。所以不建议采用赠予过户。建议采用买卖过户,即直接转让房产,税费约为房产报税价的8%(卖方:个人所得税1%(房产证大于5年的免)、增值税5.5%(房产证大于2年的免),买方:契税1.5%,其它过户税费约数百,以上税点均按小于144平方米的普通住宅计算)。报税价是你们自己定的。房管局的电脑系统对当地每个区域有一个最低的评估价。你们报的报税价高于那评估价就按你们的价计税。低于的话就按系统的评估价计算。对这评估价最了解的是当地同区域的房产中介,因为他们经常去过户,知道能最低报多少可以通过,所以建议你去中介那了解下。二手房过户基本程序:签买卖合同、递件、交税、完税过户、领证。不同地区有时程序不同,比方有可能先交税再递件。签买卖合同是指:买卖双方连同中介方(如果有的话),就房产价格、交楼方式、付款方式等的协商签合同。递件是指:买卖双方本人带相关资料去房管局申请房产转移登记。买方带身份证原件。如贷款要首套房证明等还要按房管局要求先到相关部门开具。卖方带身份证、房产证、房产原相关税费发票等原件。交房管局买卖合同可以用房管局版本到房管局后再签。(大城市有很多已实行网签的,就是在网上先申请预受理号和填表,再递件,免得你在房管局排队)交税是指:房管局收件后,按其要求时间到相关税局部门交纳各种税费。买卖双方各自带身份证原件交各自的税费。完税过户是指:买卖双方交纳各自税费后,双方一起带身份证和各自交税费的全部发票单据,到房管局审察确认已完税,完成过户,领取过户回执。领证是指:买方按过户回执指定时间,带身份证和过户回执到房管局领取新房产证。
直系亲属之间地赠与契税交3%,营业税和个税免。其他税费另算.公证费一般都是评估值的2%.但是您这次是赠与得来的房子,下次交易时有个大额的个人所得税,要交全额20%的个人所得税。 2.父母子女间可以办理赠与,双方持身份证,房产证,直系亲属证明等资料到相关部门办理,私房赠与契税标准是本市户籍或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保一年以上的非本市户籍的个人购买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并且是家庭唯一住房,契税按1%征收,不符合以上条件的按2%征收,对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144平米以上)或非住宅契税按4%征收,每平米6元的手续费。
直系亲属房产赠与过户费用计算的解释:直系亲属,即相互之间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如父母与子女、外祖父与外孙子女等。一般分为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直系亲属房产赠与过户主要分为两种: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1、赠予房产交易时,五年内房屋需要缴纳的费用(1)契税:建面小于90方1%,建面90-140方以上1.5%;二套3%(2)营业税:5.6%(3)个人所得税:1%(4)手续费:建面*6(5)工本费:80元(6)公证费:2%2、赠与房产交易时,五年外房屋需要缴纳的费用:(1)契税:建面小于90方1%,建面90-140方以上1.5%;二套3%(2)营业税:建面140方及以上(评估-原值)5.6%(3)个人所得税:1%(4)手续费:建面*6(5)工本费:80元(6)公证费:2%二、夫妻之间赠与房产国家税务总局及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1日发布通知,通知摘要: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或另一方所有的,或者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双方共有,变更为其中一方所有的,或者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双方共有,双方约定、变更共有份额的,免征契税。三、父母与子女之间赠与房产房产“赠与”需要缴纳的税费有契税、公证费以及登记费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契税,为房屋评估价格的3%,一般来说也就是市场价格的3%。目前市价为120万元的房屋,契税为3.6万元。如果子女在房产证满5年后再出售且是唯一住房,可以免缴营业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只需缴纳少量的手续费。如果儿女在受赠后不足5年即出售房子,或者子女拥有多套物业,按照目前的操作方式,子女只能按据实征收方式缴纳个人所得税,即按转让收入减掉合理费用后征收20%,同时还要缴纳转让收入5.5%的营业税。假设将来子女以150万元卖出这套房产,则在两次转手过程中父女总共需要缴纳的税费可能高达40万元。综上可知,在计算直系亲属赠予房产过户费用时,包括契税、公证费、登记费用等,但最主要的是契税,契税的征收根据直系亲属的类型有所不同,夫妻之间与父母子女之间不同,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又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1人已浏览
158人已浏览
109人已浏览
54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