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四条...
我是清远的律师,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和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不同的,你要分清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在三年至七年之间量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在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如果肇事方构成了刑事犯罪,那么肇事方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争取取保候审,如何争取缓刑。因为你提供的信息太少,很多关键信息无法确认,所以需要向你询问一些信息才能进一步确定。
不要低估了法医的水平。法医可以判断哪次伤害才是老人死亡的致命伤害。如果确实是因为你朋友的伤害导致老人死亡的,你朋友构成交通肇事罪,可能判处7年以上。 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两次伤害综合作用于老人,导致老人死亡的,不能简单地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建议具体找律师维权,如果对交警事故认定不服的,可请律师代为复核。
应当具备以下三个要件:一、当事人知道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由于巨大噪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事人确不知发生了交通事故而驶离现场的,不应认定为逃逸。二、交通事故当事人逃离事故现场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当事人为抢救伤者、报案等目的而驶离现场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三、交通事故当事人已经逃离了事故现场。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交警到达前并未逃离,而是事后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7人已浏览
132人已浏览
197人已浏览
1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