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名誉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社交工作甚至生活的必备品德,好的声誉不仅仅能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事务与人际关系更加的得心应手,但是总有人会恶意的损...
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司法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与此同时,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今日公布的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是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认定:(一)必须存在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违法侵权行为损害他人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的客观事实。侵犯名誉权的损害事实主要包括违法侵害行为损害受害者名誉,损害精神和财产。精神损害往往是直接损害,财产损失是精神损害引起的财产损失,也是间接损失。(二)行为具有违法性。名誉权是公民维护其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公民的名誉权谁都有法定义务。只有行为者违反法定义务,以积极的方式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其侵犯行为才具有违法性。(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在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中,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即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必然有客观的内在联系。如果受害人的名誉被侵权,与侵权人的侵权无关,或者侵权人尽管实施了侵权行为,但是没有给任何人造成名誉上的侵权,那么行为人就不会承担侵权责任。(4)行为者有错误。行为人有过错是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主观要素,包括故意和过错。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的,就是具有损害他人名誉的故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于发生了损害他人名誉权的后果。
网络侵犯名誉权怎么维权: 1、保存好证据,拷贝网上对当事人攻击诋毁的图片或者网页(最好是一段时间内的,拷贝同时要注意时间的连续性)。 2、提供侵权者的真实资料,法院不受理网络名字。被侵权者可提供证据申请当地公安机关查出此人。 3、掌握一段时间的证据后,向公安机关出示证据查出此人,并到侵权者住所处法院起诉。 4、被侵权者在两年内都有对侵权者提出上诉的权利。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721人已浏览
201人已浏览
212人已浏览
46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