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短信是否能够成为法律证据?

2024-12-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的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了电子邮件、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形成或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作为证据。该民诉法解释认可了电子证据,而在案件实际审理中也常常收到当事人提交的作为证据使用的手机短信、微信截图,其中以离婚案件与民间借贷案件为最。 然而,这些电子数据内容易遭到篡改,因此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以破除其作为证据使用的真实性障碍与关联性障碍。举例来说,以手机短信为例,其作为证据使用,应当庭出示,并将短信内容、发(收)件人、发(收)时间、保存位置等相关信息予以书面摘录,作为庭审笔录的一部分。举证方也可自愿申请短信公证,并将公证文书作为证据出示。经过法院审查核实符合证据三性要求的手机短信,可以作为定案依据。 在法庭上对这类证据的审查内容包括: 1. 审查发、收件人(姓名及手机号码)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发、收件人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2. 审查手机短信的位置是否出现变动,发出(收到)的信息是否仍在发(收)件箱中; 3. 审查手机短信的内容是否完整,与其他证据是否有矛盾,与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 4. 必要时可申请鉴定或向电信运营商作调查。 然而,由于短信、微信存在易删改的特性,还存在运营商不提供个人隐私信息等问题,一般情况下不宜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结合其他证据予以补强。 虽然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疑问,但法官很少直接依据此类短信、微信截图认定案件事实。但如果双方对此短信、微信聊天内容的真实性没有异议,或者该截图经过了公证,则该电子数据基本能满足作为证据使用的真实性要素。 然而,除了真实性要素外,举证人仍须证明该证据与本案具有关联性,即证明短信、微信、电子邮件中另一方的真实身份。例如,根据2012年出台的《办理保全互联网电子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第四条四款规定,当事人申请保全网上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的,公证人员应当告知其如果不能证明对方的真实身份,则保全的电子信息可能不具有证据效力。 为破解此类证据关联性障碍,当事人在签合同时,最好能做个约定,明确某个微博或微信等账号为其所有,表明该账号的发言即为其真实意思的表示。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