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再没有看到正式的法律文书前,什么都不要相信,谨防诈骗。...
1、案件立案后会分配到具体法官,法官收到会向被起诉人发传票,通知答辩以及被起诉人的权利义务。如果你被起诉的话,会收到答辩通知。 2、持身份证...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有人冒充法院的,说你中奖不领,要支付违约金的,那都是骗子,法院不会用手机通知你的,记住不转账不联系不回复
有风险,但不用承担责任。身份证号,真实姓名,手机号和住址,属于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民隐私权。身份证号,真实姓名,手机号和住址等信息对他人获取,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人的麻烦或不利后果,但这种麻烦与不利后查也不是一定会产生的,只要自已注意防范,不被利益所利诱即可以避免所有的不利后与麻烦。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信息都有知悉或可能知悉的范围,属于正常现象,光知息一个人的相应信息从客观上是不会产生法律后果的。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 1,借机诈骗家人,同事,朋友,同学。 2,盗取支付宝或者银行卡,信用卡等财产。 3,频繁广告轰炸手机,各种广告每天不断。 4,被人恶意散播信息报复其他人,谣言等,被人误会,构成违法行为。 5,各种社交账号各种网络账号各种游戏帐号等等被侵入,有价值的信息被盗取。 6,用个人信息注册各种账号,之后如果想申请注册会提示已经注册,无法重新注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只有户籍所或者相关部门才可以查询,普通人是查不到的。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根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11.未经他人许可,私自公开他人的秘密。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89人已浏览
269人已浏览
558人已浏览
1,92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