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老人买房子以房养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以房养老的具体规定是怎样的

2022-02-07
“以房养老”有个必要前提,就是每一代人在工作之后,都能较轻松地买到自己的住房。住房体现的仅是其“居住”价值,而不是可以投资获取暴利的资本。如此,在房子上才不会产生过多经济纠葛,老年人才敢随心所欲处置房产。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4年,保监会在、上海、广州、武汉四地推出为期两年(2014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的“以房养老”试点。但是,今年5月,有媒体盘点后发现,总共只有78人59户投保,而办完所有流程的则更少。数据显示,自以房养老试点之日起到今年5月20日,18人12户投保,上海13人11户投保,广州14人11户投保,武汉2人1户投保。全国四地办完所有流程的是47人38户。对此,媒体给出了“应者寥寥”、“惨淡收官”的评断。“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坊间俗称“倒按揭”。这项保险产品的设想一经提出,笔者就觉得在中国恐怕悬。因为对于中国城市中的普通居民家庭而言,一套住房,不管“户主”写的是谁,实质上就是全家人共有的最大的一笔财产。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差不多都有二、三个子女,一般都会紧盯不放。绝大多数老年人不太可能为了自己养老,就把房子抵押出去换取生活费用。现在的电视节目喜欢调解家庭纠纷,一家几代人为着房产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专家评说,这是因为中国人素质不高,你看发达国家的倒按揭不是办得红红火火。“素质”这顶帽子,可不能满天飞。将心比心,老人很自然地都会想到,自己身后房子归保险公司了,孩子们住哪里?所以,倒按揭这件事,有个必要的前提,可以说是社会前提,这就是每一代人在工作之后,都能比较轻松地买到自己合适的住房。这样的话,住房体现的仅仅是“居住”这一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可以投资获取暴利的资本。如此,老一代和下一代,在房子上就不会有更多的经济纠葛,老年人也就能随心所欲地处置自己的房产。以此为前提,倒按揭才能够接上地气。当时,对于倒按揭的方案,还是有一些官员和专家为其“据理力争”的。为了不卷入无休止的无谓争论,退一步说事,我也曾指出这个方案也许是“小众”的,可以交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处置,政府不必介入和干预就是。然而,说实话,如今这样的“应者寥寥”的结局,笔者也没有想到。平心而论,造成今天这样的结局,应该还有第二股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在房地产前景十分不明朗的背景下,保险公司自己也没有去积极推展这项业务。记得有一次在上海参加一个媒体举行的座谈会,会上我曾经问一个美国专家,虽然说美国倒按揭很受欢迎,但是在“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这项业务还会大发展吗?美国专家也乐了,很肯定地回答:“当然不会”。回来后,便写了一篇文章,主要的内容就是讲,倒按揭的最大风险很有可能是在保险公司。因为倒按揭的发展,还要有另一个前提,可以说是经济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住房市场。当时想到,中国老人的一套房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空中楼阁,下面的地皮是与房子不相干的。至于房产,房本上的户主完全拥有的时间也只有50-70年。老人的房子恐怕不会是新买来就抵押出去,大多已经住了十年八年。往后数,更是住一年少一年。这笔账到底怎么算?同时,房地产圈内人士有个说法,中国城市中的普通住房,也就能住30年。若是,按倒按揭设计者的说法,老年人60岁把房子抵押出去,自己还在那里住。那即使到85岁去世,也得再住上25年。那到时候,保险公司拿着那个破房子,还值几何?再接下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种种危象,二、三线城市有的已经为“清库存”而苦恼了。虽然一线城市房价也还时不时地往上蹿一蹿,但恐怕已经很少有人坚信城市住房只涨不落的神话了。后面的分析恐怕不用再细说……你懂的。回顾这个尚未长成便夭折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其实有两点教训是应该记取的:其一,一项政策,无论是社会政策还是经济政策,有两个方面是必须统筹考虑的,这就是经济理性与人文关怀。必须在两者中取一个平衡点,而我们现在有些政策有点偏爱经济理性,忽视或者无视人文关怀,其结果反倒是失去了理性。其二,社会领域的事情有社会发展自身的规律,譬如养老,譬如住房。什么事情都只看重经济利益,而且表现为一种偏执的线性思维,这样办事,恐怕大多会办砸。阅读!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