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关于农村宅基地,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第一条(一)农村村民宅基地占用建设用地的,按下列程序办理:1、符合宅基地申请条...
使用农村宅基地的最新程序有: 1、符合条件的村民提出用地申请。 2、村民小组、村委会讨论通过,并有80%以上社员签字同意。 3、国土房管所派...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农村宅基地拆迁纠纷诉讼费用及律师费标准 农村宅基地拆迁纠纷一般涉及行政案件,诉讼费可能在50元。其余费用为律师费,按照广东省司法厅的规定执行。若涉及经济纠纷,费用主要根据标的金额分段计算。不涉及财产的纠纷,费用在3000-20200元;涉及财产的纠纷,费用在收取基础费用1000-8000元的基础上,再按争议标的额分段按比例累加计算收取。 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1. 5万元(含5万元)以下:免加收 2. 5万-10万元(含10万元):8% 3. 10万-50万元(含50万元):5% 4. 50万-100万元(含100万元):4% 5. 100万-500万元(含500万元):3% 6. 500万元-1000万元(含1000万元):2% 7. 1000万元以上:0.5% 上下浮动幅度为20%。律师费可能不会过多。 二、农村宅基地拆迁纠纷处理原则 1. 原则上,农村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包括地上物补偿和宅基地使用权补偿两大部分。地上物补偿即房屋拆迁的补偿,应当明确房屋所有权人,以确定房屋拆迁补偿款的归属。因此,该宅基地使用权审核表是确定农村宅基地房屋所有权的重要依据。 2. 宅基地使用权的补偿,应当明确宅基地的使用权人。同理,宅基地审核表中登记的权利人为宅基地使用权人。由于农村宅基地房屋的身份属性,实践中实行一户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 三、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 1.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2. 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在农村空地上申请宅基证,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如果家庭已经有子女并且已经结婚,而房屋却没有宅基地,可以申请分户宅基证。 2. 如果新迁入本地,成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缺乏宅基地,也可以申请宅基证。 3. 如果遭受自然灾害或建村镇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需要搬迁,也可以申请宅基证。 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请向所在村委会提出申请。村委会将公告并递交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是否批准。请注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人均土地少、不能保障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村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保障农村村民实现户有所居。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应当统筹并合理安排宅基地用地,改善农村村民居住环境和条件。
农村宅基地拆迁属于集体土地征地拆迁,获得的房子要看征地拆迁后有没有改变村民户口性质决定安置房可能存在不同的产权性质。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重新规划建设规模扩大,安居房建设,因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建设公路、铁路、水利工程及机场国防建设等,一些地方征地拆迁使原农业户口的村民成为失地农民,这些村民征地后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不再享有宅基地,征地拆迁补偿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各地制定的征地拆迁实施办法,集体土地不作价补偿给个人,地面上建筑物造价评估补偿,因此农村拆迁的房子补偿金如产权调换成完全产权的商品房其贴补差价较大,村民难以承受,通常各地政府在安置这类拆迁户时采用划拔土地解决拆迁安置,这种房子是一种不完全产权,属于国有划拔土地,不是小产权,相当于经济适用房那种性质,由于土地划拔,土地不收钱其房屋的造价就低,房屋又在城市周边地区或原村庄位置,村民乐于接受。当然有条件的村民也可以自已贴钱选择完全产权的商品房进行拆迁安置。 2、不少地方实行新农村建设,对原有旧村庄重新规划建设,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这种性质的拆迁虽然也是征地拆迁,但重新安置的房屋还是在原集体经济范围内,村民户口性质仍属于农业户口,并依据《土地管理法》重新按户口核定宅基地,安置村民新住宅,这种房屋的性质仍属于集体土地性质的房屋通常叫小产权房。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74人已浏览
59人已浏览
250人已浏览
4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