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l.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二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尘埃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一百八十五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第二百八十七条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挪用公款罪司法解释 1998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1998年4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7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5月9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处挪用公款犯罪,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办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给他人使用。 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第二条对挪用公款罪,应区分三种不同情况予以认定: (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 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给国家、集体造成的利息损失应予追缴。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二)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在案发前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 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用于集资、购买股票、国债等,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所获取的利息、收益等违法所得,应当追缴,但不计入挪用公款的数额。 (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不知道使用人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用于非法活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明知使用人用于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应当认定为挪用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 第三条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严重影响生产、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等情形。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挪用公款五千元至一万元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起点。挪用公款五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 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数额标准,参照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 第四条多次挪用公款不还,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 第五条“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 第六条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七条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八条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归还的,是挪用公款罪。为阐明挪用公款罪的具体含义,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4月28日《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l0月17日《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对于"归个人使用"的具体含义做出阐释,具体包括三种情况: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行为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之一。 挪用公款罪是一个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多的罪名,其犯罪构成非常复杂。正确认定挪用公款中的"使用"行为,对于能否认定挪用公款罪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依照我国民事法律的规定,财产所有权包含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种具体的权能,判断公款是否"归个人使用",应从公款的所有权是否受到现实侵害作为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公款所有权的全部或部分权能受到现实侵害,表现为提取现金、银行转账等形式,该种情形属于典型的""归个人使用"。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所谓的"又挪又用"。例如,行为人将巨额公款划人自己的私人存折,后使用公款购买个人住房,超过3个月未归还,此时公款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权能均受到侵害。二是所谓的"挪而未用"、"挪而不用"。例如,行为人将巨额公款私自存放在家中意欲用于赌博,虽然该行为尚未侵害到公款的处分权能,但将公款私自存放在家中己侵害了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 第二,公款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受到现实侵害,且存在所有权灭失的具体风险,该种情形属于特殊的"归个人使用。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显著变化和财产关系的日益复杂,行为人擅自在公款上设定担保、质押等担保物权,即使没有来取提取现金或银行转账等形式,同样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归个人使用"。例如,行为人在单位负责财务工作期间,有一次自己想投资做笔买卖,需要10万元现金,因手里没钱向银行货款,银行要求有担保,行为人便将由其保管的单位一个50万元的定期存折押在银行,贷出10万元钱,并在6个月后归还,存折也同时拿回了单位。在此情况下,公款所有权存在灭失的具体风险,这是因为质押具有担保债权实现的功能,当出现违约时质押权人可以通过转让有价证券换取货币来实现自己的债权。行为人擅自将单位存折质押给银行,该笔存款的使用权即受到了限制;如果行为人无法归还贷款,银行作为质权人将享有该笔公款。 挪用公款罪侵害的客体首先是公款的所有权,然后才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因此,只有在公款所有权的全部或部分权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归个人使用"。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9人已浏览
3,955人已浏览
196人已浏览
2,27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