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除了行政诉讼的一般特征,如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外,还有自己的特点:(1)受理范围,行政诉讼赔偿程序比行政诉讼程序受理范围更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
当事人申请行政赔偿提起诉讼的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有: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单独请求行政赔偿,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已被确认为违法,请求人仅就行政赔偿 提出请求。根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单独请求行政赔偿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 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就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原则”。 单独请求行政赔偿时,请求人必须与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协商或经过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 如果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协商达不成协议或请求人不满意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决定,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 赔偿提出请求,应当首先向致害机关提出;如果请求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可以到人民法 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行政机关既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实施者,又是赔偿义务的承担者,由它先行处理,将能够由其 自行解决的赔偿限制在行政机关内部而不进入诉讼程序,一方面可以减少人民法院处理此类问题 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使赔偿问题及时解决,受害人早日得到赔偿。 只有单独提出赔偿请求才必须由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如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既 认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又要求赔偿损失,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 偿请求,则无须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可以由复议机关一并裁定或人民法院一并判决。 对于原告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起诉,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期限为多久? 人民法院接到原告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起诉状,应当进行审查,并在7日内立案或者作出不 予受理的裁定。人民法院接到行政赔偿起诉状后,在7日内不能确定可否受理的,应当先予受 理。审理中发现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
关于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为:(1)适格的当事人。行政赔偿诉讼的原告必须是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并造成损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原告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行政赔偿作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其权利承受人有权要求请求行政赔偿。行政赔偿诉讼的被告必须是违法行使职权行为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正当的起诉理由。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理由必须是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使职权的不法侵害,并造成实际损失。只要原告认为是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失即可起诉,至于该行为是否真的造成原告损害,由人民法院最终确定。 (3)有明确、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原告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应当有明确具体的诉讼请求,即原告对被告请求进行赔偿的权利主张,以及对人民法院审判的要求。原告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必须是针对法律、法规规定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内及属于受诉法院管辖的案件。 (4)法定起诉期限内起诉。原告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使职权的侵害并造成实际损失,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进行。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
一、行政诉讼起诉和受理1。起诉条件(1)。①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②必须有明确的被告。也就是说,起诉需要明确指出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③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也就是说,起诉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请求和提出这些请求的事实依据,包括案件事实和证据;④属于人民法院受受诉人民法院管辖;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案件,必须先经过复议程序;⑥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国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无需复议的案件。具体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起诉期限的,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具体法律法规规定起诉期限的,应当在此期限内起诉;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两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涉及房地产的具体行政行为自作出之日起20年以上.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自作出之日起5年以上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复议后起诉的案件,具体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对复议不服的起诉期限的,原告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具体法律法规规定了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起诉期限,并依照具体法律法规起诉。对上述法定期限,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延误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允许,由人民法院决定。二、起诉方式。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即应当书写起诉书,以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起诉的主要内容是:①当事人的情况。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地址。原告是法人或者组织的,应当写明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代表人)。对应原告,还应注明被告行政机关的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情况;②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及理由;③证据及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及地址。此外,起诉书还应注明接受起诉书的人民法院名称和起诉的具体日期,并由原告签字盖章。如果起诉状中包含的事实不足,人民法院可以要求起诉人限期纠正。2、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审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起诉是受理的前提,但受理不是起诉的必然结果。是否受理是人民法院根据国家审判权审查起诉行为的单方面行为的结果。收到原告的起诉状后,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①起诉是否符合法定条件;②起诉是否符合法定起诉程序,即审查行政复议是否必要;③是否重复起诉;④起诉程序是否齐全,起诉状内容是否明确。二.行政诉讼一审程序行政案件一审程序是指一审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适用的程序,包括审理前的准备、审理、合议庭评议和判决。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①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复印件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当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②将开庭时间和地点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③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公告当事人姓名、理由、开庭时间和地点。3、行政诉讼二审程序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对一审案件作出的判决、裁定,在法律效力发生之前,根据当事人的上诉和事实、法律对案件进行审理的程序。其特点是二审程序由当事人上诉引起,适用于一审人民法院上一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是终审判决。二审程序中应注意:①二审程序是独立的审判程序,但并不是每个行政诉讼案件都必须经过这个程序;②二审程序可以适用于开庭审理或书面审理。书面审理的适用条件是上诉案件事实清楚。③审结期限,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4、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程序。提及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①必须有法定理由,即发现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②享有审判监督权的组织或专职人员必须提出,即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本级人民法院院长。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8人已浏览
92人已浏览
908人已浏览
25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