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员工在工作中出交通事故,属于因工受伤,用人单位要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的。 2、《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应承担完全责任。因为法律规定工伤事故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即无论职工有无过错,事故后果责任均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用人单位不给申报工伤怎么办,由于用人单位故意拖延申报工伤时间,导致职工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无法认定工伤。法院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规,判决用人单位赔偿职工应享受的工伤待遇。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两个不同的请求权,任何法律法规没有从实体上否定工伤职工的民事赔偿请求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解释为是一种程序性的规定,即当出现工伤事故时,受害职工应当先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按《工伤保险条例》无法获得赔偿时,才能按民事侵权进行处理。地方性法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中也规定:妥善处理未经工伤认定的工伤保险赔偿纠纷。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者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无法认定工伤的,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能够认定劳动者符合工伤构成要件的,应当判令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给予赔偿。综上,如果发生过了工伤认定期限的情形,可以向法院起诉。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工伤事故企业应当承担以下费用:(一)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二)五级、六级残疾职工每月领取的残疾津贴;(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贴。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3]12号)规定:九、用人单位应当为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非全日制劳动者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并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经劳动能力鉴定后,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未给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5人已浏览
181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17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