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无子女; 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年满三十周岁。 5、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
买房在缴纳首付之后就可以签订购房合同。 买房基本流程如下: 1、交纳定金 2、一定时间内,付齐30%首付,签订购房合同 3、办理贷款合同 4...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 在合同中,存在至少两个当事人,即订约主体。订约主体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也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代理人。订约主体和合同主体是不同的,前者指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即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 2. 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必须遵守法律规定。所谓“依法”签订合同,是指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合同约定的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些权利和义务是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和承担的。因此,订立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订立的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法律就不予承认和保护,这样,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目的就不能实现,订立合同也没有意义。 3. 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即合同必须是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达成的。所谓协商一致,是指经过谈判、讨价还价后达成的相同的、没有分歧的看法。 4. 合同的成立需要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则,也是合同成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如果合同没有经过承诺,而只是停留在要约阶段,则合同未成立。合同是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交涉开始,由合同要约和对此的承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以上只是合同的一般成立条件。实际上,由于合同的性质和内容不同,许多合同都具有其特有的成立要件。
合同成立,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就合同的条款协商一致。合同的成立需要的条件主要有: 1、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 2、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必须是“依法”进行的。 3、当事人必须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协商一致。 4、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
合同生效必须具备: (1)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缔约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合同主体。若主体不合格,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2)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意思。合同成立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往往难以从其外部判断,法律对此一般不主动干预。缺乏意思表示真实这一要件即意思表示不真实,并不绝对导致合同一律无效。 (3)合同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同的内容合法,即合同条款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即标的等,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社会公共 利益的要求。二是合同的目的合法,即当事人缔约的原因合法,并且是直接的内心原因合法,不存在以合法的方式达到非法目的等规避法律的事实。 (4)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生效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 所谓形式要件,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形式上的要求,形式要件通常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但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将其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时,便成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不具备这些形式要件,合同不能生效。当然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7人已浏览
284人已浏览
87人已浏览
5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