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根据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均属于证据,但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只有被害人或者被告人...
根据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均属于证据,但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只有被害人或者被告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只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足够,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才能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如果证人的证言可以与被告人供述并相互证明,则可以作为定罪的证据。如果只有一个证人的证言,没有其他证据,一般不能被告定罪。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所有案件的判决重视证据,重新调查研究,不轻易供述。只有被告人供述,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就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罚的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罚。证据确实充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有证据(二)根据定案的证据通过法定程序验证是真实的(三)综合全案证据,排除了认定事实的合理怀疑。
如果被害人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也会认定为妨害作证罪。 妨害作证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妨害作证罪的主体。 根据《刑法》 第三百零七条妨害作证罪 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辨认笔录一直当做证据使用,但属于法定证据形式的哪一种目前还不明确。虽然辨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证明方法在侦查和审判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辨认笔录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亦被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所确认,但是我国立法有关辨认程序的规范却付之阙如。由于《刑事诉讼法》没有作出相关规定,在实践中,对人和物的辨认无法可依,导致侦查人员在组织辨认时做法不一,辨认结果的随机性很强,缺乏客观性。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869人已浏览
2,366人已浏览
206人已浏览
19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