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
通常情况下,交通肇事责任认定如下: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使公安机关交...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相一致的行为,即行为人除了必须具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方式,同时还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仅仅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观故意,则不能认定为此处的“逃逸”。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 1、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 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所谓的“逃逸”时不能成立的,如果对于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角度出发都是不适宜的。当然,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对于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具体的明知,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明知,就符合要求。 2、逃避抢救义务以及其后逃避责任追究。 一般情况下,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但尽可能地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单一动机的情况,前者如甲驾车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将被害人尽快送到医院,但之后一走了之的情形。只要具备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都应认为具备了逃逸。 肇事逃逸,是一种逃避法律责任承担的行为,这种责任承担有可能是行政责任,当然也有可能是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主要是面临着,2000元以下的行政罚款,并且交通肇事逃逸之后,由公安机关进行驾驶执照的吊销,终身不得重新考取。
交通事故罪的主要责任如下:1。一方过错造成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2、双方过错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双方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3、各方无过错的,属于交通事故,各方无责任;4、一方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另一方不负责任。
机动车事故造成损失的,机动车投保第三方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应当在交强险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事故各方按照各自的责任分担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一方应当承担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采取必要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损害赔偿责任。减轻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比例按照下列规定执行:1。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事故负全部责任的,减少80%一90%损害赔偿责任。2、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事故负主要责任的,减少60%一70%损害赔偿责任。3、非机动车、行人对事故承担同等责任的,减少40%一50%损害赔偿责任。4、如果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事故要责任的,减少20%一30%损害赔偿责任。交通事故损失由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故意造成,机动车一方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非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按照《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事故认定书》认定的各方责任,按比例分别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殊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6人已浏览
146人已浏览
205人已浏览
12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