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民事诉讼当事人开庭时经常要出席法庭。作为经常办理民事案件的律师,本人发现,往往会出现因为当事人应当注意或者是律师应当提醒当事人注意的事情被忽...
民事诉讼开庭时作为原告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开庭时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 2、携带法院送达的传票,自己的民事起诉状; 3、就自己起诉状中的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提起诉讼后,法院会安排时间进行第一次开庭,该次开庭主要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主体资格、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经过质证的病历将在第一次开庭后由法院移交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 所以在首次开庭这一阶段患方应把握好机会,认真仔细审查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完整性,尽可能将对自己不利的病历资料排除出有效证据之外。
当事人作为被告,需要在收到法院发送的起诉状副本之后15天内提交答辩状,规定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庭审。在开庭前三天当事人会受到开庭的传票。在庭审中当事人和原告需要一起出席,需要双方陈述和答辩。剩下的就是等法院的判决了。《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第一百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第一百四十一条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四)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判决指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 民事案件一般至少开庭一次,且应以查明案情为标准。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如果是简易程序,三个月审结。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9人已浏览
518人已浏览
130人已浏览
45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