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
1、区分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受贿罪可以从其构成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方面如犯罪主客体、主客观方面进行判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为非国...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在司法实际操作过程中,行贿罪和受贿罪往往同时发生,当然亦存在如首例所示仅有受贿罪而未伴生行贿罪的状况。当一个人向公职人员追讨财物时,若未获取任何不当利益,便不构成行贿罪; 勒索财物者身为公职人员将涉嫌受贿罪。若勒索方未能获取任何不当利益,情势将会呈现出仅有受贿罪而无行贿罪的情况。 首先,被勒索者在行贿罪的客体——公职的不可购买性上并未造成侵害。他们并非出于获取不当利益或是主动收买公职公平性与廉洁性的目的,也非进行的是权责交易。 被勒索者的行为并不危害社会,其所获取的利益也是合法合规的,并且在客观事实层面,被勒索者并无谋求不当利益的主观意图。 只要被勒索财物一方未获取任何不当利益,便无法满足行贿罪的构成要素,自然也就不能认定为行贿罪。为此,刑法第389条第3款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特别规定。 被索贿型行贿罪的独特之处在于,行贿者起初并无向公职人员行贿之意,而是在公职人员提出要求之后才给予财物。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其是否构成行贿罪,首要任务便是确定其是否具有谋求不当利益的故意,以及是否已经实现了该不当利益。在被索贿型行贿罪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可能情形:第一种情况,行贿者有谋求正当利益的故意,且成功实现了该利益;第二种情况,行贿者有谋求正当利益的故意,但最终未能实现该利益;第三种情况,行贿者有谋求不当利益的故意,但最终未能实现该利益;第四种情况,行贿者有谋求不当利益的故意,且成功实现了该利益。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罪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及公私财物所有权。受贿罪严重影响国家机关的正常职能履行,损害国家机关的形象、声誉,同时也侵犯了一定的财产关系。受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属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
1、自然人犯该罪,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单位犯该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对于罚金的数额,法律未作明确规定,主要根据行贿的数额和情节来确定。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自由刑处罚,主要根据职责权限的大小和在行贿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来确定。 3、免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本条第3款对该罪的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的情节作了特别规定。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是指行贿人在行贿行为未被追诉前,主动交待其行贿行为的,也即在行贿行为未被追诉前有行贿自首行为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不管犯罪轻重,只要有自首行为的,均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8人已浏览
88人已浏览
397人已浏览
4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