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二条“公安机关受理案件后,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由接案单...
一、刑事案件立案程序 第一,必须先有人报案(当事人或者其他人) 第二,只有刑事案件予以立案侦查,民事纠纷,治安案件一般都只是留个案底。 第三...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立案后会进行审查,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二、刑事案件审判程序 法庭审判由合议庭的审判长主持。 (一)开庭 1.开庭审理前,由书记员依次进行下列工作: (1)查明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已经到庭; (2)宣读法庭规则; (3)请公诉人、辩护人入庭; (4)请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入庭; (5)审判人员就座后,当庭向审判长报告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2.审判长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到庭后,应当查明被告人的下列情况: (1)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或者单位的名称、住所地、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的受理。它是立案程序的开始。 (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自己发现的或者接受的立案材料进行核对、调查的活动。其任务是正确认定有无犯罪事实发生,依法应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为正确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打下基础。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立案程序的中心环节,是能否正确、及时地立案的关键。 (三)对立案材料的处理:对立案材料的处理,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过对立案材料审查后,分别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这是立案程序的最后结果。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2、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决定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3、对于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在七日内送达控告人,控告人对于不予立案决定不服后,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七日内向原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原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收到复议申请后十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控告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6人已浏览
518人已浏览
232人已浏览
43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