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目前社保问题企业参保人员增减申报表来说,社保五险的暂停缴费业务都是当月申报,次月开始暂停参保缴费。社保增员也是当月增员下月生效。...
1、工伤职工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所在单位名称、工作岗位、参加工作时间、申请工伤时间、事故时间、受伤害部位...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组织者发生变动时,应填写此表申报,按增减顺序填写。本表中填写的新人(除社会人员外)必须附上身份证复印件一起提交。增减者根据变更的保险种类,在相应的保险种类栏中标记√。个人身份用代码表示:1国家公务员;2事业管理人员;3企业管理人员;4工人;5个体经营者。用工形式用代码表示:1录用制2固定工3原固定工4合同工5自由职业者。户口性质用代号表示:1本地城镇;2外地城镇;3本地农村;4外地农村;5台港澳人员;6外籍人士。支付工资是指组织根据该员工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或工资月收入)申报支付社会保险费的工资额。企业养老保险和地方养老保险必须同时加入保险或停止保险。住院基本医疗保险(使用者)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使用者)必须同时投保或停止保险。减员只需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参加保险种类等。对于与组织不存在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返聘者,1-4级工伤再就业人员等)不能再参加工伤保险。用人组织必须严格审查,不能为此类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否则组织将自行承担相关责任。组织人员发生增减变动时,应在变动当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前填报此表。本名单一式两份,提交社会保障部门审查确认后,返回一份向组织申请。
工伤认定申请表在填写之前,先看下下面的内容: 1、 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清楚。 2、 申请人为用人单位或工会组织的,在名称处加盖公章。 3、 登记号由受理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填写。 4、 发生事故时间一栏,职业病者,按职业病初次确诊(鉴定)时间填写。 5、 工种(职业)一栏,企业职工填写工种(或工作岗位)类别,事业单位职工填写职业类别。 6、 受伤情况一栏,应写清事故经过、地点、当时所人事的工作、原因以及伤害部位和程度。职业病患者应写清从事何种工种有害作业、起止时间、诊断机构。 7、 诊断结论一栏,填写初次诊疗的医疗机构作出的诊断结论。对于工伤认定申请时初次诊疗仍未出院的,为入院诊断结论。职业病的,填写职业病名称。 8、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合法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者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受伤害 (或患职业病)职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或其他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受伤害职工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属于下列情况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1)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其他有效证明。 (2) 由于机动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提出工伤认定的,应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不属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3)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认定因工死亡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4)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5) 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效证明。 (6) 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专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应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旧伤复发的确认证明。 (7)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8) 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9)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或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提交事故的相关证据材料。 对因特殊情况,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应书面说明情况。 如果还有疑惑的话最好还是在律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份工伤认定申请表。
(一)“税款所属时间”:指纳税人申报的增值税应纳税额的所属时间,应填写具体的起止年、月、日。 (二)“填表日期”:指纳税人填写本表的具体日期。 (三)“纳税人识别号”:填写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件号码。 (四)“所属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的小类行业填写。 (五)“纳税人名称”:填写纳税人单位名称全称。 (六)“法定代表人姓名”:填写纳税人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七)“注册地址”:填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件所注明的详细地址。 (八)“生产经营地址”:填写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地的详细地址。 (九)“开户银行及账号”:填写纳税人开户银行的名称和纳税人在该银行的结算账户号码。 (十)“登记注册类型”:按纳税人税务登记证件的栏目内容填写。(十一)“电话号码”:填写可联系到纳税人的常用电话号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23人已浏览
337人已浏览
424人已浏览
39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