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依据刑法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楼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
罪体主体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立法解释》规定的在各级政府中的主管人员,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部门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2.自然人非法占用农用地,主要是指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实施了非法占用农用地行为的自然人。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2条的规定,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凡违反该程序私自占用数量较大农用地的居民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 3.单位非法占用农用地,主要是指单位在国家建设用地、本单位发展建设和乡(镇)村建设用地过程中,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农用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农用地大量毁坏的行为。这里的单位,既包括国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合资或独资、私人所有的公司、企业以及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至于土地管理机关侵权或越权审批占用农用地的,无权审批或无权发放使用证的机关批准占用农用地或有权审机关超越权限、职权批准占用农用地且数量较大的,通常视为单位构成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而不以本罪论。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占用农用地改作他用的行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而且对于占用农用地改作他用会造成大量农用地被毁坏的结果也是明知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在主观上为故意。行为人非法占用农用地的动机多种多样,但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罪体主体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立法解释》规定的在各级政府中的主管人员,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徇私舞弊行为使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受到严重干扰,损害了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机关的威信,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犯罪对象是土地。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国有土地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违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的行为,造成国家土地资源的浪费,可耕地面积减少,使国家土地使用收益大量流失。行为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行为是违反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这里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征用、占用土地的申请予以批准。罪责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责任形式是故意。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的行为而有意实施的主观心理状态。本罪须出于徇私的动机。罪量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罪量要素是情节严重。根据2000年6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具有下情形之一的: (1)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十亩以上的; (2)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三十亩以上的; (3)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其他土地五十亩以上的; (4)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万元以上;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等恶劣情节的。
罪体主体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土地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立法说明》规定的各级政府主管、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部门工作人员。客体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机构的正常活动和其他国家机构的正常管理活动。徇私舞弊行为使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受到严重干扰,损害了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机关的威信,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犯罪对象是土地。土地是我们靠生存的自然资源,国有土地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法批准征用,占有土地的行为,造成国家土地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减少,国家土地使用收益大量流失。行为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土地罪的行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土地。这里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征用,占用土地的申请予以批准。罪责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的责任形式是故意。这里的故意是指知道是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土地的行为而有意实施的主观心理状态。本罪须出于徇私的动机。罪量非法批准征用,占有土地罪的罪量因素情节严重。根据2000年6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的具体应用法律几个问题的说明》,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有以下情况之一(1)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基本田10亩以上的情况(2)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基本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的情况(3)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其他土地50亩以上的情况(4)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非法认可征用,占有土地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耕地大量破坏等恶劣情况。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4人已浏览
115人已浏览
164人已浏览
16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