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70号令)》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
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是: 1、因违反交通管理法规而发生交通事故; 2、交通事故当事人知道交通事故已经发生; 3、为逃避法律调查,交通事故当事人逃离事故现场。
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构成条件包括: 1、主观上是逃避事故责任和法律调查; 2、客观实施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告; 此外,肇事者还应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构成交通事故逃跑的条件:(1)事故者知道自己引起了交通事故,即行为者在逃跑时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引起了交通事故,这是行为者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者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无法认定为交通事故后逃跑。(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的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事故者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但是因为害怕被受害者的亲戚朋友和其他观众殴打而逃跑的其他目的很少,这些人逃离现场后,很快就会通过报告领导人和通报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9人已浏览
125人已浏览
103人已浏览
20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