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造成危害结果的(刑法第18条);2.未遂犯(刑法第23条);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
刑事案件罚金不交,不能减刑。说明没有接受教育改造、无悔改表现,不符合减刑的条件。《刑法》第七十八条【适用条件与限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1)防卫过当(第20条第2款);(2)避险过当(第21条第2款);(3)胁从犯(第28条);(4)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第68条第2款)。2、应当减轻处罚的情节:造成损害的中止犯(第24条第2款后段)。3、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在国外犯罪,已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第10条)。4、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1)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第68条第1款后段);(2)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向、企业工作人员行贿行为的(第164条第3款);(3)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第383条第1款第3项);(4)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行为的,中国提供(第390条第2款);(5)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介绍贿赂行为的(第392条第2款)。5、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从犯(第27条第2款)。6、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1)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第19条);(2)预备犯(第22条第2款)。7、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第17条第3款)。8、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第18条第3款);(2)未遂犯(第23条第2款);(3)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时的教唆犯(第29条第2款);(4)自首的,中国提供(第67条中段);(5)有立功表现的(第68条第1款前段)。
罚金属于财产刑的一种,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实施罚金刑,有利于从经济上惩罚、教育犯罪分子。罚金应当缴纳,但在一定条件下,罚金也可以减免,以体现刑罚人道主义。《刑法》第53条规定:“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罚金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免除”。《刑事诉讼法》第219条则从程序上进一步明确规定:“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罚金确实有困难的,可以裁定减少或免除”。在司法实践中,减免罚金的裁定究竟由哪一个审判组织作出,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减免罚金的权力属行使刑事判决权的合议庭。因为罚金属于一种刑罚,体现国家对犯罪分子的强制性惩罚。其他庭无刑事审判权,不能随意减免。罚金数额是由刑庭根据具体犯罪情节、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决定的,既然是由刑庭作出,其减免权也应在刑庭,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刑事判决的严肃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减免罚金的权力属于行使执行权的合议庭。罚金的强制缴纳属于刑事执行的内容。虽然判决罚金数额的权力在刑事审判组织,但减免罚金的权力却属于执行权而非审判权的内容。执行组织不能行使审判权,同样审判组织也不能行使属于执行程序的权力。而且不论民事、行政诉讼中,执行裁定均是由执行庭下发,如按照第一种观点,中止执行的裁定则更要由刑庭决定了,显然与法相悖。因此,不能由刑庭制作裁定书,执行庭同样要严格依法办事,认真审查是否发生了不能抗拒的事实,并不会“随意”减免。第三种观点认为,应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减免罚金。理由是,审判委员会作为刑事、执行合议庭的上级审判组织,有权决定重大审判事项。罚金属于国库收入,减免罚金应当慎重,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严格把关,掌握法律界限,而由执行组织、刑事审判组织作裁定都不合适。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即罚金减免应由执行机构负责,对重大疑难的减免案件可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但仍是以执行组织名义下裁定。
免于刑事处罚一般也不再处以罚金。免于刑事处罚,包括判处罚金。因为罚金是刑事处罚的一种,免于刑事处罚就不可能有罚金,有罚金就不是免于刑事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6人已浏览
131人已浏览
459人已浏览
19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