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依现行《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适格被告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他人”。立法虽然没有对“他人”的范围予以明确,但公司的控股股东、其他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也应解释为包含在“他人”之中。因此,凡是对公司实施了不正当行为而对公司负有民事责任的人,在公司怠于对其行使诉权的情形下,都可以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这种宽泛的解释有利于充分发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作用。由此可见,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救济功能,即在公司利益受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以及其他人的非法侵害时,通过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方式,使公司及时获得经济赔偿或其他救济,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并最终保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其二是预防功能,即通过增加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等相关人员从公司谋取不当利益的风险成本,从而起到预防、减少该类行为的作用。
针对股东代表诉讼有哪些人可以成为他人并享有,看完你还不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在我国名义股东不可以做股东代表诉讼的主体。股东代表诉讼的主体是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股东,实际出资人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并享有投资权益,但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是名义出资人。
股东代表诉讼原告只能是公司,不能是股东。被告是董事、监事或者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代表诉讼是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提起的诉讼。胜诉的利益归属于公司。
相关专题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