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者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在交警到达现场之前就已经离开了现场。这种行为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即便之后再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事实已经成立,不能因后来的自首而否定当时的逃逸事实。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者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在交警到达现场之前就已经离开了现场。这种行为应当被视为交通肇事逃逸。即便之后再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事实已经成立,不能因后来的自首而否定当时的逃逸事实。
自首能否洗脱逃逸罪?
标题:['3. 自首能否洗脱逃逸罪?']
自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然而,是否自首可以洗脱逃逸罪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逃逸罪是指在犯罪后逃跑、藏匿或者毁灭罪证,使司法机关无法追诉的行为。那么,自首能否洗脱逃逸罪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但是,对于犯罪后逃跑、藏匿或者毁灭罪证,使司法机关无法追诉的罪犯,无论其是否自首,均应当以犯罪论处。
因此,自首对于犯罪后逃跑、藏匿或者毁灭罪证,使司法机关无法追诉的罪犯并没有洗脱罪责的作用。但是,对于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罪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所以,自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犯罪嫌疑人的处罚,但不能完全免除其罪责。
综上所述,自首对于犯罪后逃跑、藏匿或者毁灭罪证,使司法机关无法追诉的罪犯并没有洗脱罪责的作用,但对于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罪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自首并不能完全洗脱犯罪嫌疑人的罪责,但对于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罪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同时,逃逸罪是指犯罪后逃跑、藏匿或者毁灭罪证,使司法机关无法追诉的行为,自首对于犯罪后逃跑、藏匿或者毁灭罪证,使司法机关无法追诉的罪犯并没有洗脱罪责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