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对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只要有证据能充分证明行为人不知道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及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主客观条件的,均应按交通肇事定罪处罚。
一、从重处罚标准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该如何认定
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
(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
(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
(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
2、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
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
三、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致死保险公司是否赔偿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情况看待。
首先,看交通事故肇事人的逃逸行为是否属于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就不能免责。
若该行为属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保险公司也不能免责;如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为行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则应认定行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这种情形就需要看保险公司是否能举证证明其对免责条款向投保人进行释明,若无能举证证明,那么仍然不能免责,仍然需要承担保证责任;若能举证证明,也不能当然的全部免除保险公司的责任,交通肇事逃逸的影响只及于事故发生之后,投保人只应对逃逸行为扩大损害的部分负责。保险人以肇事逃逸由为免除自己的全部赔偿责任,违反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保险法的规定,故保险公司不能全部免责、只能全部免责。
综上,在交通事故肇事人逃逸、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考虑保险公司商业险赔付情况时,需要结合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保险公司是否就免责条款进行释明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只有同时满足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保险公司能够举证证明其向投保人释明免责条款的情形下保险公司才可能对商业险免责。同时即便是同时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因肇事人的逃逸行为只及于事故发生之后,投保人只应对逃逸行为扩大损害的部分负责,肇事人保险公司不能就商业险部分当然地全部免责,其应对逃逸之前的部分承担保险责任。
全文2.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8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