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退休以后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记者从多家保险公司了解到,目前,众多寿险公司都有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理财规划师建议,商业养老保险越早买越好,但由于保费支出费用较高,投保人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购买力。
分红型养老保险为首选
40岁的李先生打算购买个人商业保险来补充养老金,但他有要求,首先要安全保本,不能像基金那样有风险;其次,最好是和社保同步,按月领钱;再就是要有点收益,最好越领越多;最后保费每月2000元左右,60岁要退休。
如何满足李先生的要求呢?中国平安(48.99,-0.65,-1.31%)精诚理财顾问给他设计了一款《钟爱一生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按李先生的要求,现在月存2000元,存至退休。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养老金,每月可领约2400元,且这个领取的费用每年递增,并保证可以共领到68万退休金,李先生88岁时,还可额外领到25万祝寿金,且保证养老金可以领到100岁。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分为传统型和年金分红型。传统型的养老保险是到了合同约定的领取时间,投保人可以每年领取养老金,一直领到终身或约定时间,现有传统的养老险都有保证领取年限,一般都保证领取10年。分红型养老险则是一种较传统养老险有所改进的新品种,领取方式相同,但具有分红的功能。
专家点评: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的一名理财顾问表示,由于现在进入加息的周期,传统型的养老险竞争力不强,为有效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建议投保时选择分红型的养老险。
老年生活需要双保险
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社会养老保险(即社保养老),很多消费者认为,拥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就足够了。对此,长城保险北京分公司业务总监王某说,社保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但是对于那些在退休前享受较高薪资和生活品质的人群,并不能满足他们全部的养老需求。
目前我国构成养老金的三大支柱: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雇主或由雇主与员工共同支付的职业退休金;三是个人储蓄、投资理财,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中航三星产品精算部经理王树勇告诉记者,对那些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自由职业者而言,如果收入条件允许更应该购买商业保险,为养老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
专家点评:平安理财赵某雨认为,当在拥有最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还购买了充足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也就等于双保险来保证安逸的退休生活。
28-50岁购买养老保险最佳
目前,像中国平安、新华人寿、长城保险等这样的寿险公司都有专门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有些产品提供保障为退休后20年,也有些保障到客户100岁。
很多人临到退休的时候才想到自己的养老问题,到底多大年纪买养老保险合适。理财顾问给大家的建议是:在28岁到50岁之间购买最为合理。
由于现在进入加息的周期,传统型的养老险竞争力不强,为有效规避通货膨胀风险,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理财顾问范某光建议投保时选择分红型的养老险。除了分红型保险外,范某光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更是推出了一种新型快速返还型的养老保险,以新华保险幸福年年A款两全保险为例,客户在交纳保费后每隔两年就可以领取到保险金额的8%,满六十岁自动升级为每年都领取保险金额的16%,体现加速养老理念,并且一直领到80岁,80岁的时候还有满期给付。
专家点评:平安精诚理财顾问赵某雨说:每个人在其一生之中从25岁到60岁只有大约35年的时间在工作,这期间才会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当60岁退休后的若干年中,我们将面临没有收入、医疗费用的增加、营养费用的增加、护工费甚至旅游费等现实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可以工作的这35年中(从25岁到60岁期间)购买足够的商业养老保险。
年缴保费莫超家庭收入15%
虽说养老保障是越多越好,但是理财师认为,决定商业养老保险购买的主要群体是较高收入的阶层,原因还在于,要达到理想的养老保险保障,保费的支出相对较高,只有该群体具备相应的购买能力。
对此,新华人寿范某光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养老险时保费支出应合理,年交保费按照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0%—15%为宜。对于投保商业养老保险交费期越短越好,这样所交保费总额少的说法,范某光表示,在交费方式上并不存在哪一种更优惠的问题,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和方式;交保费的多少与投保年龄成正比,如条件允许可尽早购买;如果家庭收入一般,先做保障规划,可以选择一些年轻时提供大病保障,年老时转化成养老金的产品。
范某光还建议,养老险领取涉及今后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在公司的选择上需要慎重,最好选择在规模较大值得信赖的大公司购买。此外,养老险抵御风险的功能较弱,建议搭配一些意外、住院门诊、重疾险等,这样的组合才能基本上满足退休的保障需要。
专家点评:长城保险王某建议,养老保险第一追求的是稳健、安全。然后才是收益,千万不要挪用自己的养老金,盲目投资,应选择给付和收益确定性较高的产品。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