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刊发于《青年记者》06年19期
一、民间网络通缉的现状
自今年2月虐猫事件民间追缉令事件以来,诈骗犯网络追缉令、武校少女功夫色情照片通缉、独立调查人的网络救助追查、追杀网络情人、通缉南宁欠债女大学生等接踵而来,民间网络通缉大有逾演逾烈之势。最近,湖南章某被天涯杂谈某网友误杀公布了隐私,一怒之下把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2005年8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曾对网络通缉令被判名誉侵权第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北京某教育中心构成对高某名誉权的侵犯,赔偿高某精神抚慰金2万元和公证费800元。然而,这个案件似乎并没有引起发令者们的警觉;今年4月,铜须事件中,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令当事人与家人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并导致海外媒体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7月,通缉南宁欠债女大学生事件中,陈某的电话号码、QQ号码、学校住址、家庭住址、照片以及她男朋友的照片全部被曝光在网上,陈某受尽骚扰无奈报案;涉及湖南章某被误杀的通缉事件中,章某的手机、家庭住址、连8岁女儿是领养的隐私都被人公布在网上,甚至称其被上海公安拘留15天。章某年仅8岁女儿从骚扰电话里得知了自己被领养的身份,这给她的心灵留下巨大的创伤。而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XX妹妹在天涯社区读到某网友认为其是女扮男装的帖子大为恼火,在通缉中误认章某为该网友;现今,民间网络通缉形成滥发之势,笔者以为民间网络通缉应引起新闻与法律工作者的深思。
二、民间网络通缉的法律性质与特点
通缉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通令缉拿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的一种侦查行为。而通缉令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法律文书,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权依照法定程序发布,并且只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即对于罪该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使用,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发布。也就是说民间网络通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缉行为。民间网络通缉令只是借用通缉令的名称以达到引起广大网民注意的目的。根据网络通缉令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将网络通缉令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布人当自己的某种利益受到侵害,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引起公众关注,并要求侵权方停止侵犯行为而发布的声明;另一类是发布人针对某个具体的社会事件,为达到某种谴责、批评目的而发布的告示。网络通缉令表明了发布人的立场、观点、态度,以起到警告、警示作用。
全文969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