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三)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四)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五)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六)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七)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八)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以上八种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追求肇事者的刑事责任。
一、交通肇事后自动投案认定
根据刑法67条第一款关于自首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交通肇事自首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是交通肇事后需自动投案,另一方面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对于自动投案需表现出肇事者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如下情形可认定为自动投案:
(一)交通肇事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即是作案人,但未逃离现场,当司法机关询问时则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二)明知他人报案仍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
(三)在司法机关尚未确定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
(四)交通肇事者因病、因伤或为了减轻犯罪后果,而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先电信投案的;
(五)并非出于交通肇事者的主动意愿,而是经亲友规劝后陪同投案的;
(六)公安、检察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
(七)因特定违法行为在被采取行政、司法拘留、劳动教养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内,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的。
二、针对交通肇事罪的应对措施
措施一:提高交通事故死亡成本。交通肇事成本的多少是决定肇事者是否逃逸或造成故意杀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受伤且负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的一方往往会在心里进行一番成本比较,看怎样才合算,怎样才能赔付最少。从我国的现行法律来看,在高伤残的情况下,撞伤比撞死给予的赔付更高,也就有了撞伤不如撞死的潜规则。因此,提高交通事故死亡成本势在必行,也只有提高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和死者近亲属精神抚慰金的标准,让撞死人比撞伤人赔付更多的钱,撞伤不如撞死的现象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措施二:规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制度。一些司机之所以产生撞人不如不撞撞伤不如撞死的念头,往往是对伤残者的赔偿费无力承担。因此规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制度很有必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受害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减轻肇事司机的心理负担,打消他们的一些不良想法。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已在这方面已作出了有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兑现。因此,我们在制定制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落实,不要让好的制度变成空的制度。
措施三:严格执法。投案不如逃跑、撞伤不如撞死的司机们总是怀着侥幸心理,我撞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看见,交通警察一定找我不到、我把人撞死了还赔得少些,干脆撞死了算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存在侥幸心理的肇事司机往往会付出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执法部门对这种现象更要严厉打击,严格执法,不能以罚代刑,以钱代法,交通肇事在法律上犯到哪儿就应该办到哪儿,真正做到王子与庶民同罪、钱多与钱少同罪。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