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媒体评论员
1995年,在村干部、乡镇干部的动员之下,浙江台州椒江农民黄大伯为老伴和儿子买了农村养老保险,每人一次性缴费200元。按当时的计算表,17年后,他的妻子60岁,以后每个月可领取12至14元。最近,他妻子年满60岁,但社保部门却称,由于利率的降低,现在养老金每个月只能领2元!
2元钱养老保险,这被网友称为最坑爹保险。这种养老保险是怎么形成的呢?17年前的那个保险,是由国家民政部门推出的老农保(相对于2009年的新农保),实际上是农民储蓄积累式的养老保险,财政不出一分钱。当时农村养老保险还是空白,政府部门也在探索;而据台州当地相关部门称,老农保只推行了两年,上面觉得设计不科学,就停办了。黄大伯就是一次不成功改革的试验品。
2009年国务院启动新农保时,新华网曾将此前不少地方的试点,称为毛毛雨式老农保。比如当时黑龙江省领取农村社会养老金的4万余人中,每个月只能领到几毛钱养老金的占到1/4,半数农民也只能领到五六元钱可见,台州2元钱保险绝不是个别现象。
事实上,2009年国务院之所以启动新农保,也是看到各地单兵突进、摸石头过河的农保试点,既缺乏通盘统筹,又缺乏财政投入,光靠农民有限投入,比如黄老伯200元的保险费,根本无法启动可持续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今年两会上,温总理承诺今年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相比此前国家提出的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是提前八年完成目标。至此,中国才基本完成了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构建。
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摆脱城乡两元机制,逐步消解国企单位社保养老模式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验乃至试错中前进,这是中国改革早期的方法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保对于农民、农民工、异地工作的小白领,乃至决策层,都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愿景;且各地的社保信息、资金、政策都是封闭的,甚至是矛盾的。
比如,1980年代早期,城市个体户完全游离于以单位为核心的劳保制度之外,当时的宣传和个体户的想法一样单纯:把赚来的钱,存在银行里,老了以后把利息作为劳保。现在看来非常不可思议。再如,1990年代初,中国不少地方有过买户口潮,1992年8月,仅江苏省吴江市八坼镇就有1006名农民买城镇户口,每个城镇户口花1.2万元。这笔买户口的资金,为当地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人虽转为城镇户口,却未充分享受城镇户口福利,以至于2010年11月23日《吴江日报》还专门登了读者来信,询问当年买户口的农保转城保,有没有优惠政策?当地社保中心答曰:还未出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顾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城市化之路,可谓艰苦卓绝:中国就在试错-纠正-继续试错的循环中前进。现在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当年的改革家和群众,却是要冒着极大风险去试的。摸着石头过河便捷灵活,朝令夕改;减轻了改革的阻力,也回避了真问题所在;很多胜利者抓住了机会,也有人成为错误政策的牺牲者。自理口粮户口、城镇增容费、蓝印户口、老农保这些都积淀为改革的成本,到了一定阶段,问题就会爆发,再也绕不过去。
比如,去年热议的公墓20年到期续费的问题。当年的改革者秉承一代人为一代人负责的想法,认为20年使用期足够了,绕开了左的干扰,以及土地政策等红灯。如今看,20年明显hold不住,比如老两口20年前买的双墓穴,但一方至今健在,坟墓还没用就过期了?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摸石头过河将难以为继,而且从前决策机会主义埋下的地雷也会逐渐爆发,2元钱养老保险只是冰山一角。如今公众呼唤顶层设计,就是要通过更高层面的设计,理顺之前各地各领域单兵突进的局部改革,凝聚中国整体向上的力量。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